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54章 于公于私(2 / 2)

“嗯.....”

简短思量过后,詹同还是示意铁铉上了马车。

事实上,一开始宋濂、高启二人不愿掺和进来。

两日前李善长登门拜访之时,他二人也只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愿搭上名声为自己儿孙铺路,更不愿让詹同为难。

可被李善长一番劝说过后,他们也觉得当下掺和进去看似出于私心,为自己儿子铺路。

然而究其根本,却还是为国出力的公心居多。

片刻过后。

醉香楼中。

“宋学士有话不防直说,下官愿听教诲!”

詹同刚一落座便直接出声问道。

见他如此猴急,宋濂也不再拖沓,索性直接说道。

“此次朝政之事,陛下交予我等臣子来办。”

“新设官职的官员选定,也尽数交予你二人来办。”

“此乃汉文帝垂手而治之景,自是圣君圣朝才会出现的景象。”

“可若是此次差事办砸,詹尚书以为再复如此盛景,需要多久?”

“嗯?”

詹同一心都放在新设官员的人选上,突然被宋濂岔开话题,此时很是茫然的愣了片刻。

不过仔细琢磨过宋濂这番话后,饶是詹同也不由点头认同。

的确!

历来圣朝皆是君臣共治。

三代以下,文人认为的贤明帝王不胜枚举,可独有汉文帝一人乃是历朝历代文臣儒生公认的圣君明君。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文帝时期百姓丰衣足食。更是因为文帝一朝,君臣共治,欣欣向荣。

最近的一个例子。

老朱这位皇帝,绝对算的上明君,可也绝对算不得圣君。

纵然有圣学一说着世,可距离圣君还相差甚远。

其原因自然是因为老朱乃雄主,朝中大事小情皆在皇帝一人之手。

可真要说的话。

身为皇帝,事必躬亲从来都不是褒义词。

老朱乃开国之君,武将归心、百姓归附,皇权鼎盛。

可也正因为老朱乃开国之君,他的勤勉只能恩济洪武一朝百姓。

带他离世,后世之君如何能够效仿?

自然!如今继位的朱标自然是个例外。

可朱标之后呢?

若是大明的皇帝皆是事必躬亲之人,朝中大事皆需依仗皇帝方能运作。

那岂不是说,后世百姓的日子是否安乐,则要去赌后世的皇帝是否贤名?

何为真正的盛世?

真正的鼎盛之朝,乃是不因皇帝是否贤名,朝中事务皆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

这样的盛世方才能持续的更加长久。

而不是存于史书上,唯两代、三代帝王皆是贤名,方才有了某个时期的盛世!

“宋学士好大的野心!”

沉吟良久后,詹同语气不见喜怒,淡淡说道。

听到他这番话,宋濂脸上笑容依旧和善,默默说道:“非我宋濂一人野心甚大,此等野心乃是千百年来所有文生所盼。”

“当今陛下乃三代以下,最为有望超越汉文帝的圣主明君。”

“因此三代以下,千年来文生们的夙愿也只可能于陛下治下实现!”

微微一顿后。

宋濂抿了口茶,旋即改口道:“大话说完了,便是当下之事。”

“如今朝中大事,陛下多数交予我等朝臣来办。”

“此次选定官员人选的吏制大事更是交由你与铁铉来办。”

“所以,我等众人自是要助你妥善安排这份差事。”

“宋学士是说,任命李琪三人便可使新科士子上任之后,不受人攻诬?”詹同依旧带着些许警惕问道。

似宋濂方才所言盛世之朝,君臣民共治的宏达愿景也只存在于天下寒士的遐想之中。

查遍千年史书也从未有过。

倘若真有,也要追溯到三代明君,尧舜禹汤之时。

所以詹同心中也不觉得当下选定新设官员的人选,就真的能成为千年士子所愿的基石。

当下问及宋濂,也是想看看宋濂究竟是私心居多还是大半出于公义。

“说到底李琪三人在朝中也毫无威信,对于官场险恶自然毫不知情。”

“任命他们,便能使所有就任的士子免于其他朝臣构陷?”

“自然!”宋濂神情严肃,郑重说道:“李琪三人自然不值得其他朝臣投鼠忌器。”

“我到底还有我们三个老东西。”

“更何况!”

沉吟数秒后,宋濂还是决定说道:“更何况韩国公已然决心待安南平定之后,前往安南治政!”

“嗯?”

“詹尚书应当明白!”

不等詹同问个清楚,宋濂率先解释道:“韩国公虽无朝职,可先前曾做过宰执,于太上皇定鼎开国更有从龙之功。”

“加之其眼下已位列国公,其子亦能承爵。”

“倘若韩国公死于安南治政的任上,满朝上下任谁都要对韩国公多几分敬意。”

“而其子李琪,自然也能得百官礼遇。”

见詹同双眸空洞,当下陷入沉思。

宋濂为其斟茶,给他足够的反应时间后,方才继续说道:“老夫与高启,在士林学子之中尚有高学之名。”

“韩国公从龙之功,举荐李琪三人的诚意伯颇有贤臣之名。”

“更何况詹尚书和铁中丞皆乃陛下信臣,朝中肱骨。”

“有我等几人为新科士子作后盾, 其他官员纵然眼红,也不敢轻举妄动。”

“更何况还有陛下圣恩.....”

“且慢!”听到此处,詹同好似想到了什么,立时出声道:“即便不任命李琪三人,即便没有我们几人作为新科士子就任的后盾。”

“仅凭陛下的重视,凭陛下的圣恩难道不能护这些新科士子?”

“呵~”

听到这话的一瞬,宋濂不由笑出了声。

“詹尚书这话说的,很是可笑!”

“凭陛下圣恩自能护佑那些新科士子,可我等臣子还要给陛下添多少麻烦?”

“更何况仅有君恩,势必有人铤而走险,设计陷害就任新职的年轻士子。”

“到时候以詹尚书对陛下的了解,我朝是否还要兴起另外一场整肃吏制的大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