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都市重生>复山河> 第四百四十一章、反击开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四十一章、反击开始(1 / 2)

京师的恐慌情绪持续了三天,直到景国良和李原再次出现在众人视线中,大家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来。

人没事,那就意味着,局势能够稳住。

真要是没了两根擎天柱,大虞朝的局势会怎么发展,谁的心里都没底。

哪怕是政敌,也只想逐步拿走权力,而不是直接上去抢班夺权。

勋贵系能够主宰朝政,核心因素从来都不在朝堂上。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军队,才是景李二人权力的来源。

不解决

养心殿。

“愣着干什么,赶紧把椅子搬过来。”

“听闻两位阁老遇刺,朕寝食难安。

幸好两位吉人自有天相,没有被刺客伤到,否则我大虞的损失可就大了!

……”

永宁帝一脸热情的说道。

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以往他只当景李二人是自己掌控朝政的绊脚石,经历过这次遇刺案,他才意识到两人的存在的意义。

没有两人在中间充当润滑剂,

一切都是扩军引起的。

以往的时候,除了辽东镇那个例外,其余各镇总兵力顶多一万二千人。

这点儿兵力,虽然有一定的话语权,但绝对没有和朝廷谈条件的资格。

现在情况发生变化,随着军队的数量的增加,为了更好指挥部队,总兵之上又多了一个提督。

尽管这是非常设岗位,但武将手中军队增加,也是不争的事实。

提督管理一省军务,除了两到三镇募兵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卫所部队。

大虞的行省面积偏大,基本上每位提督麾下,名义在册兵力都不下十万。

具体看各自的经营情况,像两广那种满编的省份,每个省的军队数量都超过十万。

一些卫所糜烂的省份,数字能打一个对折。

甭管是哪种情况,这些提督手中的军事实力,都足以让朝廷忌惮。

稍有不慎,大虞境内就会出现一堆藩镇。

永宁帝是读过史书的,非常清楚藩镇的危害性。

辽东镇就是现成的例子,没有闹出大乱子,主要是勋贵系崛起的快,在实力上压制住了他们。

即便有所忌惮,辽东将门对他这位皇帝的圣旨,也经常阳奉阴违。

若是大虞其他将领,都跟着学样,他这皇帝就成空壳了。

想要制衡都难,武将想掀桌子,地方衙门根本拦不住。

要解决地方势力做大的问题,单纯削藩是不可取的,唯有加强中央政府的实力,才能让权力重新恢复平衡。

这些恰好就是景李二人正在进行的——整顿京营。

京营由十二团营+三大营组成,每个团营下辖两个镇,三大营没有固定编制。

在正常年月,京营在册总兵力约三十多万。

不过永宁帝继位后,大虞就开始流年不利,京营在两次北虏入侵中都损失惨重。

朝廷虽然补充了一部分人员,但京营的战斗力,却是大幅度下降。

如果不加强整顿,这就是规模庞大的样子货。

目前的进展,那是相当的不顺利。

一方面是既得利益的阻碍,另一方面则是京营人才匮乏。

前面的战败,让京营中许多优秀将领,都死在了战场上了。

勋贵子弟数量不少,可有军事才能的精英,数量却非常有限。

在大量精英进入地方任职后,已经无法向京营补充足够多的优秀军官。

提拔草根将领,又触及到了勋贵集团的核心利益。

勋贵们非常清楚,自家的富贵就是建立在,对京营的高度控制下。

一旦丧失了对京营的控制,没准哪天蹦出一个脑子不好使的皇帝,直接对他们下黑手。

打击别的势力集团,景李两人可以毫不留情,改革遇上自己人就棘手了。

不能砸自家人的锅,就算更换京营将领,也必须在勋贵系内部进行。

想从地方部队抽调,怎奈现在

再加上眼下的重心是加强长城防线,有限的精英子弟,必须优先补充驻守北疆的几个镇。

南方各省的军队中,千户层次的将领中,已经很少能看到勋贵子弟的身影。

抽调人员最严重的两广六镇,除了总兵、副将是勋贵子弟外,连参将都中都出现了草根将领。

再抽调下去,不光影响部队战斗力,就连对部队的掌控力也会出现问题。

最直观表现就是权力失去制衡,军队中一家独大,容易形成藩镇割据。

典型案例就是安南兵团,军镇大权全部落入李牧培养的亲信手中。

名义上是勋贵系武装,实际上除了李家子弟外,其他勋贵家族的力量并没有延伸过去。

安南那种穷乡僻壤,大家都不在乎,这么干自然没问题。

可是其他核心省份,必须考虑权力制衡。

放任一家独大。

合格的将领都配不齐,改革也就无从谈起。

加上财政上的压力,以至于京营的整顿工作,迟迟无法展开。

“让陛下担心了,臣等有罪!”

景国良和李原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皇帝愿意表演,他们自然要配合。

最怕的是演都不演,君臣关系就真没法处了。

“都是那帮刺客的惹得祸,两位爱卿何罪之有!”

“京中各大衙门都展开了调查,只是不知进展如何?”

客套完后,永宁帝话锋一转询问道。

京中各大衙门都动了,但查到证据的却不多。

锦衣卫和东厂上报的调查结果,一致认为朝中有人和北虏勾结,共同策划了这次刺杀案。

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被生擒的刺客中有一人不会汉话,说的是鞑靼语。

至于谁勾结了北虏,大家只有怀疑对象,并无切实证据。

掌控资料最多的是五城兵马司,因为他们反应最快,率先抓获了涉案人员。

后续的审讯,被勋贵系牢牢掌握在手中。

这就意味着,景李二人能决定审讯结果。

他们说是谁在勾结北虏,审讯出来的口供就会指向谁。

甭管身份多么尊贵,牵扯进去之后,立即就会沦为阶下囚。

理论上来说,等案件调查清楚后,能还被冤枉者一个清白。

可牵扯到了政治,所有人都不会单纯的认为,只要自身清白就能逃过一劫。

证据那种东西,只要用心找,总归是能够找到的。

实在是找不到,那就让他们自己认罪。

在这方面上,大家都有丰富的经验。

一些官员自己就捏造过冤假错案,自然也怕被别人对着自己来一波。

“陛下,刺客埋伏的临街商户主人,包括礼部张侍郎、兵部催主事、大理寺副……”

景国良吐出了一连串的名字,牵扯到了朝中多个派系。

如果硬要说规律,那就是他们要么自身就是晋商,要么和晋商有密切关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