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都市重生>文豪1983> 第13章 《怀念沃森先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章 《怀念沃森先生》(1 / 2)

当天的夜间新闻提到了沃森这场辩论。

主持人介绍道:辉瑞制药准备来华投资建厂,地点就是《经济日报》的艾风说的大莲。

“21世纪是生物的科技,在西方前沿论文中,生物有关的论文占据全部研究的六成以上。制药巨头辉瑞看重中国市场的潜力,他们来华建厂的举动,促使我国迅速获得国际一流的制药生产线……”

世界上能投资的地方很多,辉瑞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药企,到处买买买,为什么偏要投资中国呢?

新闻画面中,辉瑞的副总裁给出了原因:“因为我们热爱中国!”

余切当然不相信这个理由,好在这条新闻结束的时候,这个副总裁讲了两句老实话:

“可口可乐、大众、王安电脑公司……都是合资公司成功的例子,我们也会同样取得成功。”

另一句话是:“中国人的智力高,这是詹姆斯沃森教授说的。这是一片可以长期投资的土地,我们的企业要和中国一同成长。”

画面变成了沃森和克拉克的大辩论,右下角有一行特别小的字——根据相关美媒报道。这个美媒就是。

要不是家里的电视是松下大彩电,怕是还看不清楚那几个英文字哩!

余切当时就明白了,沃森肯定在两星期前的辩论中大出风头,否则央台不可能播放沃森的直播画面。

第二天,他刚上完课。《经济日报》的艾风来邀请余切写稿,艾风希望余切作为当事人,可以写一篇科普性质的新闻稿给读者看。

因为辉瑞来华投资是一件大事。

时下的人是真的相信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当年在天安门前打出“您好”标语的那几个人就是生物系的燕大学生。

艾风激动道:“辉瑞光是先期投资就达到了七千万美元!我私底下采访了那个副总裁鲍尔斯,他直白的说,辉瑞既可以投资印度,也可以投资中国……但最终还是选择投资中国。”

余切问:“就因为辉瑞觉得中国人聪明吗?”

艾风反而问道:“什么叫就因为这一个原因!难道这还不够吗?第三世界的人民那么多,谁来先获得投资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让我过一阵子再来回答你。”余切道。

他很快就搞来了资料,弄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辉瑞在近几十年疯狂并购,大打价格战,在各主要国家都有分支机构,就连波多黎各、巴拿马这些地方都办了厂。但辉瑞一没有把成本爆炸性的压下来,二又在扩张上花太多钱,疏于研发,到现在已经明显逊色于竞争对手默克和礼来。

想不到辉瑞还有一段这样的历史!

然后,大众和王安电脑公司的成功启发了辉瑞。尤其是王安电脑公司,在技术路线都走错了的情况下,愣是凭借物美价廉,强行稳住了企业用户,苟延残喘了下来。

如果技术稍稍落后,成本却爆炸的低,岂不是干翻竞争对手吗?

青霉素是辉瑞发明的,在战场上,曾经一只青霉素等价于一根小金条。但当这一发明的专利期过了之后,辉瑞的利润便骤降,今天全世界有一半的青霉素是中国的药厂生产,价格只有辉瑞的六十分之一,辉瑞完全招架不住。

辉瑞发觉:以前之所以输,是因为不够便宜。

如果便宜得爆炸,合资厂的正版青霉素比盗版还便宜,早把对手熬死了,又怎么会沦落到现在的地步?

瞌睡来了就是枕头,冷泉港金牌讲师沃森无时无刻不在谈论中国人智力高,来中国就是捡钱,现在搞低端生产,将来搞研发中心,中国人可以一条龙服务,辉瑞便被说服了,最终干上了这一票。

资本可不管你这那的,他们连巴拿马都敢投资,就是不敢到非洲去。

他们太知道啥地方的人没办法训练成合格工人。

余切到这真是心下一喜:

没想到沃森还真为中国的产业发展帮了忙。

《拉里·金直播》节目文字稿也被余切弄到了手,他看完后感慨沃森真乃义士,有事儿是真上!于是,余切在自己办公室写了一篇通讯稿《怀念沃森先生》:“中国的制药行业,昨日的一潭死水,明天的希望之地。”

“冷泉港实验室的主任沃森是一个美国籍的苏格兰、爱尔兰混血儿,他天生没有太多家国意识,只相信他观察到了的真理;这一习惯帮助他拿到了62年的诺贝尔生物奖,年少得志,也使他遭受了比别人更多的磨难。”

“因为他总是不管不顾的说话,不注重影响……沃森招来了很多非议,他近来有些落魄,在聚光灯下被反复‘拷问’。但我们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沃森对我们是真诚的。”

“因此我在这里深情的怀念沃森同志。”

在介绍医药巨头入华过程的同时,余切全盘回忆了沃森这个人,称赞他是国人的老朋友。余切把沃森抽象的事迹有意略去了,把他为中国人说话的部分留了下来。

写完后他一看:沃森简直像个圣人。

抛开他歧视、自命不凡、风流……通通都不谈,沃森确实是加拿大大夫第二。他这辈子完全可以不为中国人说话,但他毫不犹豫的这么做了,而且做到了他能做到的极限。

他不是单纯的对黑人反感,沃森也确实是喜欢中国人。

这篇文章和艾风之前对余切的采访一起,共同发表在《经济日报》上。反响十分好,读者很喜欢沃森这种爱说实话的人,这一期报纸甚至都卖的比平时更多。

日报上有一张沃森在京城附小,戴上红围脖的照片,他看上去像那种援华专家。许多人都记住了这个戴着红围脖的沃森爷爷。

从此,大恶人沃森在中国的名声奠定下来了,他是一个不拘小节,大是大非上看得清的人。无论风云如何变换,这里都会记得他这一份情,余切也会记得。

——

但这还不够。

因为余切要送给沃森一篇短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沃森的处境。

因此,这样的就必然要能让美国人也看得懂,同时又涉及到教育这一元素。余切想来想去,只有科幻是最为合适的。

写个什么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