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应豪等人愣了愣神。
陈墨的父亲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对于他们来自然是天大的人物。
可这位徐大人同样也是三品大员,而且还是三司使之一、大理寺头把交椅,怎么也不至于对一个晚辈如此卑微吧?
陈墨微微颔首,道:“徐大人有心了,正事要紧,监工倒是不必,不过祠庙还缺一篇碑文,到时候就劳烦大人撰文书丹了。”
但凡建造生祠都要撰写祠记,刻录在石碑上,用来记录生平功绩,供人瞻仰。
撰文者也需要署名款,并且地位越高越好,白了就是借助其身份,为被祠者的德行或功绩做权威背书。
一般情况下,都是地方主政官员书写,比如知府或者知州,能让大理寺卿亲自书丹,这背后的政治分量不言而喻!
然而徐璘的回答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只见他没有丝毫不快,反倒是神色兴奋道:“那可真是太好了!当初城南祠庙建成之时,我就想要写碑记来着,结果被冯瑾玉和上官锦给抢了先,气的我整整两天都吃不下饭……这回咱好了,可不带反悔的!”
“……”
匡应豪嘴角抽动了一下。
堂堂三品大员给个五品千户写碑文,看起来还一副很荣幸的样子……你们两个到底谁才是上级啊?
而且听起来这也不是陈大人建的第一座祠庙了?
陈墨满意的点点头,“这觉悟,要不你能当大理寺卿呢。”
“我句句都是肺腑之言,绝无半分虚假。”徐璘一本正经道,眼睛都不眨一下。
此前他和陈家确实不对付,在朝堂上没少互相泼脏水,但今时不同往日,自打楚珩死后,陈墨被擢升为三品勋官,陈家的崛起就已经势不可挡!
为官者,要学会顺应时势,才能走的长远,否则便会被滚滚车轮碾的粉碎,京兆府尹崔颢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更别陈墨手里还握着他的把柄……
不服不行啊!
“没什么丢人的,大丈夫就是得能伸能屈屈屈……”
“不过话回来,”陈墨打量着徐璘,挑眉道:“徐大人好歹也是寺卿,居然亲自跑到南荼州来?你们大理寺的事务这么清闲?”
徐璘一脸无奈道:“其实我也想不通,按处理地方事务,派个少卿过来就够了,可皇后殿下却亲自点名让我来一趟,实在是令人费解……”
陈墨闻言恍然。
皇后显然是故意这么安排的。
她担心这些地头蛇会有什么歪心思,所以才让大理寺卿过来镇着,而且她也知道,徐璘被自己拿捏的死死的,绝对言听计从,翻不起什么浪花。
“殿下还是一如既往的细心啊。”陈墨暗暗感叹。
谈及公事,徐璘神色也严肃了几分,道:“文书中的内容比较简略,对于具体情况我还不太了解,听此事还涉及到蛮族?”
陈墨点头道:“现在就在牢房里关着呢,咱们边走边吧。”
徐璘伸手道:“陈大人请。”
两人径自穿过人群,往府衙后方走去,一众侍卫紧随其后。
目送着他们离开,通判葛峻低声问道:“匡大人,咱们还要通知焦大人吗?”
“通知个屁,让他老老实实在紫云山干活吧,现在回来对他来可不是什么好事。”匡应豪摇了摇头。
只要不是瞎子都能看得出来,陈墨的背景绝对没那么简单,否则徐璘也不会如此卑微。
想到自己昨天还替焦昱“仗义执言”,后背不禁渗出一层冷汗。
“还好陈大人宽宏大量,不怎么记仇……”
……
……
府狱位于官署北侧,高大围墙环绕,戒备极其森严。
众人经过层层哨卫,来到了一扇钢铸大门之前,门前守卫确认过身份后,掏出钥匙打开了门锁。
伴随着低沉闷响,厚重大门缓缓洞开。
刚走入监狱内,司狱就带着几名狱吏快步赶来,“陈大人,您来了。”
昨日长公主返程时他也在场,自然知道陈墨的身份,不敢有丝毫怠慢。
陈墨出声道:“这位是朝廷特派的钦差徐大人,负责接管州府大事务,那些蛮奴情况怎么样?”
望着那身紫色官袍,司狱咽了咽口水。
这瞅着怎么像是三品章服啊?
“全都按照您的要求,集中关押了起来,随时可以提审问话。”
“好,带我们过去看看吧。”
徐璘回首示意道:“朱俊哲跟本官进来,其他人在外面候着。”
“是。”一众侍卫应声。
司狱躬身道:“几位大人这边请。”
他们跟着司狱穿过狭窄廊道,来到了最尽头的一间狱房。
这狱房面积极大,用铁栅栏分隔成八个隔间,每个隔间中都关押着三到四名蛮族女子,身上缠缚着铁链,另一端则嵌入墙体之中,将她们牢牢锁住。
“这么多?”
徐璘粗略的扫了一眼,眉头不禁紧紧皱起。
边疆防守极为严密,能将数十名蛮奴送入大元境内,绝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可问题是,楚珩已经死了,谁还能有这么大能耐?
见到有人进来,蛮族女子眼神木然,没有任何反应。
她们心里清楚,从入人族手中的那一刻起,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徐璘看向一旁身材矮胖的男子,道:“问问她们,背后主使是谁?潜入大元又有什么目的?”
得知南疆骚乱与蛮子有关,他还特意带了一个懂异族语言的副官随行。
“奇卡,素文西玛拉?”
朱俊哲将徐璘的话原封不动的翻译了过去。
蛮族众人闻言后,表情略有松动,却依旧低着头闷不吭声。
陈墨眸子眯起。
他知道此事是亓家在幕后主导,想要把蛮奴送进京都,再通过噬心蛊来控制朝中重臣,从而变相掌控朝局。
但蛮族的目的又是什么?
无利不起早,甘愿冒着这么大风险,对于乌戈来到底有什么好处?
根据亓烨所言,他们最开始是在帮楚珩办事,自从蛮族和裕王府搭上线后,皇帝便恰好下了止戈诏,只要蛮族不再来犯,那么大元军队就不会主动征讨南荒。
表面上看似是止战安兵、恤军抚卒,可这个时机未免也太巧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