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周野的这一刀干净利落,他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宿宁侯人头落地,看热闹的百姓欢呼一片。
周野看舆论已经成形,放心不少。
吴越在背后推波助澜,显然是有功效的。
只要百姓叫好,他就不会因为私斩公侯而被问罪。
他之所以提前行刑,是不让太后和皇帝为难。
前文说了,宿宁侯是有功的。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杀了,难免会显得皇家无情。
况且皇帝还未亲政,斩杀老臣无论如何都会被人当做污点攻击。
像周野这种情商高的人,自然不能把麻烦留给领导。
等太后皇帝挟一众大臣回来,宿宁侯已经死了,周野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大臣们才不关心宿宁侯有没有罪,他们只关心宿宁侯留下的权力空缺归谁。
同时他们也会畏惧周野,怕成为宿宁侯第二。
恐惧会让他们疯狂攻击周野。
周野就会成为他们争权夺利的突破口。
谁制裁了周野,谁就能获得更多的权力。
但周野不怕,甚至是有意为之。
锦衣卫不就是皇帝爪牙嘛。
此次事件之后,锦衣卫也会清理干净,恢复原本的状态。
和朝臣对立,才能让皇帝放心地用。
太后和皇帝回来,不会奖励周野,甚至还会罚他。
但是他在太后和皇帝心中的地位,会被无限拔高。
现在这个时候,只有一样东西能杀死周野,那就是舆情。
如果因为他提早砍了宿宁侯,而造成百姓唾骂,太后和皇帝就有可能借着百官的口,杀了周野,平息怒火。
但现在这个情况,百姓都恨不得吃宿宁侯的肉了,周野无比安全。
……
又花了两天处理后续的口供。
周野亲自去了春猎大营。
卢烽有些郁闷,本以为捡了一个露脸的活。
结果春猎大营这边安静无比,什么也没发生。
也有大臣中途想派人回上京带东西。
都被卢烽挡了回去。
他们倒是没有起疑,只以为是春猎的新规定。
最多也就是骂两句。
所以周野到大营的时候,这边还没收到消息。
周野私下见了太后和皇帝后,把事情交代清楚。
第二天太后和皇帝就宣布回京。
比原计划早了三天。
众人虽然不知道实情,也只能收拾东西往回赶。
回到上京,宿宁侯的事情,引起了二次轰动。
就像周野猜测的那样,弹劾他的奏折,像雪花一般多。
太后先停了周野的职,这也是固定流程了。
之后刑部先对锦衣卫提供的卷宗进行了核对。
人都死了,再核对也就那样。
死无对证,很难翻案。
关键是周野先斩后奏,提前杀了宿宁侯这个问题。
周野给出的解释是,百姓对宿宁侯恨之入骨,不赶紧杀了平民愤,上京城必然会出现动乱。
刑部当然不信,又去调查。
百姓对宿宁侯恨之入骨确实是真的。
但这个程度有多深,会不会引起百姓暴动?
这没人能判断。
而刑部还是打算以此为突破,就是想给周野定罪。
周野既然是提前准备,自然不会任人宰割。
很快刑部尚书,就收到了一封信。
是他和宿宁侯的通信,里面涉及一些不大不小的问题。
像这样的证据,很多大臣都收到了。
周野什么都没说,他们就知道是锦衣卫做的了。
他们也知道周野的目的,窝囊地忍了下来。
朝堂上很快就安静下来,宿宁侯的事也很快就会被遗忘。
过了大概三个月。
太后寿辰,大赦天下。
周野免罪重新授官,任锦衣卫指挥使,受命重组锦衣卫。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