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宇宁此时收购一家晶圆厂,不仅可以进行他的多个企业的研发过程中的生产,还有就是进行游戏行业的一些低端芯片的生产,他肯定是不会亏本的。
但是大规模的芯片采购,他还不准备依赖自有的厂子。
除此之外,未来北美和日本两国达成半导体协议后,他也准备借此机会,从日本的晶圆厂的半导体技术中揩一些油。
收购德仪公司旗下的晶圆厂的同时,他还收购了北美RcA公司的液晶部门。
这次收购的规模,同样也是千万美元的规模,季宇宁是趁着RcA公司因为主营业务的巨大萎缩,被迫收缩放弃了其液晶部门的机会,而进行的收购。
在六十年代,RcA公司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视机生产商。
它握有的荫罩式显像管彩色电视机的大量专利,完全笼罩了整个电视机产业。
当时几乎全世界所有生产彩色电视机的企业,都需向RcA公司购买专利。
如果说,日本经济腾飞始于日本电子产业,而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则是始于北美RcA公司的彩电相关技术专利的对其转让。
而之所以RcA公司将相关专利转让给日本,则是因为北美在70年代的反垄断调查。
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日本消费电子产业的转折,是从北美的一桩反垄断官司开始的。
在互联网发展之前,电视,特别是彩电,是全球世界所有人获取信息资讯的最为广泛的媒介,是现代世界传播和全球化的象征之一。
RcA公司发明了彩电,也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那时候这家公司的技术,是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但是,日本人受让技术之后,却将彩电的显像管技术和液晶显示技术推向了全球市场。
随着日本索尼公司于1968年研发出特玲珑显像管,RcA公司的电视帝国就开始崩塌。
之前在六十年代,RcA公司还能依靠专利优势。勉强抵挡日本公司的低价进攻。
但从七十年代开始,RcA公司在技术上也已经落后于索尼,只能被迫向索尼公司支付专利费取得特玲珑显像管的生产授权。
从那之后。唯一能保护RcA公司市场份额的就剩北美的政府了,靠着贸易保护政策,RcA公司才在日本电视机企业的强势进攻下勉强生存下来。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还是北美本土劳动力成本过高。工会的不断斗争虽然改善了北美工人的劳动待遇和福利,却严重损害了北美产品的竞争力。
近几年,RcA公司这个曾经的电视机巨人,在北美本土电视机市场的份额也在不断萎缩。尤其是今年,萎缩的更加厉害。
这也给了季宇宁一个可乘之机。他对于RcA公司液晶部门的并购,实际上是看中了这家公司在液晶技术方面的一些基础专利和技术以及已经获得的一些授权。当然还有他这方面的研究人员,这让季宇宁在液晶技术的研发方面可以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
季宇宁在1986年夏天连续收购了德州仪器的一家晶圆厂和 RcA的液晶部门。
他很关注这个这两个后世最耗费资金的产业,也就是晶圆厂和液晶显示器。
季宇宁知道,很快的,这两个产业的并购金额,动辄都是几十亿美金,而目前也就是千万美金规模的并购。
他的打算是先紧紧跟随产业的科技发展,到了90年代初液晶产业出现关键性的创新,以及90年代末光刻机技术进入瓶颈,而诞生了湿刻法的时候,他再全程发力占据最高点。
7月初,电影《末代皇帝》剧组开始从北美出发,前往京城,进行前期的准备。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