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七几年那时候,小季给咱们厂写本子,那时候老汪答应他每写一个本子,除了稿酬,还请他吃顿烤鸭子。
现在小季的本子可是金贵的很了,这小子前几年好像到北美拍的第1部电影,就挣了8亿美元的票房,这可是8亿美元啊。
现在我估计老汪就是再挂上100只烧鸭子,人家小季都不会上钩了。
我这是上半年听了那首《一无所有》。
那首歌是什么摇滚的风格,听着别扭,可是那个歌词,倒是让我感触很深。
我们现在确实是穷的厉害,我还从来没感觉到,自己原来这么穷。
真的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唉,小季拍部电影,动辄就是几亿的投资。
我们现在就算是上百万的投资,都要愁的把头发抓掉了。”
此时的季宇宁,可不知道他这次大制作大投入,把北影厂的老老少少都给刺激到了。
他在北美凤凰通信公司一直坐镇到8月1日,才动身返回国内。
8月16日,下午。
“这次虽然对我们开放太和殿内部拍摄,但我们跟故宫方面协商的结果是,在太和殿拍摄,不能像常规那样使用轨道和摇臂,而是使用1976年在北美发明的斯坦尼康,由一名摄影师携带器材进入拍摄。
也不能使用灯光,只能利用自然光。
所以今天和明天在太和殿内部的两出戏,都放在中午。”
“小季,这个斯坦尼康,我们倒是头一次看到,这东西感觉是给了导演一种新的视角,下次我们也试试。”
在太和殿前的丹陛上,季宇宁正和一帮人坐着聊天。
他一身都是老年溥仪的造型。正在和他说话的是谢添老爷子。
谢导等人是想现场看看季宇宁这种好莱坞的拍片方式。
“待会儿,等到太阳转西,沿着太和殿前的丹陛石走上一趟,我今天的戏份也就结束了。
不过明天那个登基大典可是真正的重头戏了,从凌晨就要开始开拍了。”
今天季宇宁从上午开始拍的是老年溥仪的戏份,中午拍的是电影《末代皇帝》的结尾部分,老年溥仪回到故宫太和殿的镜头,和影片的开头的登基大典是呼应的。
电影《末代皇帝》剧组是在8月初开机的。
这部电影的拍摄团队主要是来自季宇宁的北美麒麟电影和20世纪福克斯。
先拍摄的一般是不太重要的镜头,主要是溥仪的幼年、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故宫的一些外景镜头。
“现在我这个团队是北美团队为主,再加上香江以及北影的人。
虽然现场同期收音是英语,但这部电影绝不是以西方的视角来看待华夏,而纯粹是以华夏的视角来拍自己。
所以这部片子仍然是华语片,只是分了两个版本,华语版本是做后期配音的。”
前世,贝托鲁奇在拍摄电影《末代皇帝》时,使用了很多适合表现这种说故事的光线色彩和构图手法,用西方视角描绘了一段传奇。
他制定的色彩基调非常成功,比如整部电影的色调从黄到蓝,到灰色调,再到正常色调。
另外,电影《末代皇帝》的结构还是非常不错的,它的叙事角度是那种多点叙事,前后时空交叠穿插。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反映溥仪的命运变化。这种手法后来也被很多电影学院作为电影教学的教材。
当然他是以西方人的角度来看待东方,总是带有一些蔑视和不接受。
剧情中有很多不符合历史的地方。反映出导演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甚至也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