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还浸在浅灰色的晨光里,唯有田径场东侧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将林芷琪的影子拉得修长。她裹着一件晨露绿的运动外套,手里攥着黑色泳帽,脚步轻快地走向集合点——作为国家游泳队现役运动员兼播音与主持艺术(体育解说方向)专业的学生,这样“晨训+上课”的双重节奏,早已成了她生活的常态。
“小芷,昨天的蛙泳划水节奏还得再抠细节,今天早训重点练出发后的潜泳阶段。”游泳队主教练李霄汉的声音从人群前传来,手里拿着训练计划表,镜片上沾了层薄霜。林芷琪点点头,和队友们一起做热身运动:踝关节绕环时,她能清晰听见运动鞋底蹭过塑胶跑道的声响;高抬腿跑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瞬间散开,像一个个转瞬即逝的小云朵。晨跑是每天早训的固定前奏,3000米的距离,她始终保持在队伍中后段,既不刻意领跑消耗体力,也不落下节奏——这是她从多年运动生涯里总结出的“平衡哲学”,就像她平衡训练与学业那样。
晨跑结束时,天已经亮透了,东边的天际染着淡粉色的朝霞。林芷琪和队友们快步走向游泳馆,更衣室里满是此起彼伏的笑声。“芷琪,昨天的体育解说理论课笔记借我看看?我被李修文老师提问时卡壳了。”队友唐钱婷一边换泳衣一边说,她是国家队里和林芷琪最熟的蛙泳选手。“没问题,等训练完我拍给你,重点标在‘赛事解说中的情绪把控’那部分了。”林芷琪笑着回应,指尖快速系好泳衣肩带,随后戴上泳帽和泳镜,“扑通”一声扎进泳池。
池水的温度比空气低了不少,刚入水时的凉意让她打了个寒颤,但很快就被运动的热意取代。李霄汉教练站在池边,拿着秒表喊:“各就位,预备——”林芷琪双脚蹬在出发台上,身体前倾,像一张拉满的弓。哨声响起的瞬间,她跃入水中,双臂向前伸展,潜泳时的每一次蹬腿都精准发力,水花被压得极小。“很好!潜泳距离再延长半米,注意抬头换气时别抬肩!”教练的声音透过水面传来,林芷琪调整呼吸,手臂划水时尽量贴近身体,蛙泳的“收、翻、蹬、夹”动作连贯得像一串流畅的音符。早训持续了两个小时,等她上岸冲澡时,热水浇在肩上,才感觉到肌肉的酸痛——昨天的200米蛙泳间歇训练强度不小,但一想到上午有“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课,她又立刻打起了精神。
七点五十分,林芷琪背着黑色双肩包走进教学楼,书包侧袋里装着保温杯和《播音主持创作基础》课本,封面上用荧光笔写着“咬字归音重点”。教室已经来了不少同学,靠窗的位置上,室友姜语桐正朝她挥手:“这儿呢!我帮你占了第一排,今天陈璇老师要抽查绕口令,咱们得集中精神。”林芷琪放下书包,从笔袋里掏出蓝色笔记本,上面已经记满了前几节课的笔记:“八百标兵奔北坡”的发音技巧旁画了个小笑脸,“调到敌岛打特盗”的难点处标了红色波浪线——这些看似简单的绕口令,对体育解说至关重要,毕竟在直播赛事时,哪怕一个字的发音偏差,都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
八点整,陈璇老师拿着教案走进教室,白色衬衫袖口挽到小臂,手里捏着一支红色粉笔:“同学们,上次我们练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的区分,今天先抽查几位同学,林芷琪,你先来试试《喇嘛和哑巴》?”林芷琪立刻站起来,深吸一口气,语速平稳地开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她刻意放慢了节奏,每一个字都咬得清晰,尤其是“鳎目”“喇叭”这类易混淆的词,舌尖位置调整得格外精准。陈老师点点头,等她说完后点评:“很好,舌尖的控制力比上次进步了,不过‘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这句,‘别’字的声调可以再下沉一点,更有节奏感。”林芷琪认真记下笔记,指尖在笔记本上划下重点——她知道,体育解说不仅要准确,还要有感染力,而语音发声就是感染力的基础。
第一节课下课,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王梦婷拿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昨天全国游泳锦标赛的片段:“芷琪,你看这个蛙泳决赛的镜头,要是咱们解说的话,怎么把运动员的战术变化说清楚?”林芷琪凑过去,手指点着屏幕:“你看这里,第三圈的时候,选手突然加快了划水频率,解说时可以先提‘注意!2号选手的节奏变了,这是她常用的后程发力战术’,再结合她之前的比赛数据,让观众明白这个变化的意义。”哈斯木·阿依努尔·阿里木亚提也凑过来,用带着新疆口音的普通话补充:“要是双语解说的话,‘战术变化’可以翻译成‘тактическая смена’,发音时要注意重音在‘тактическая’上。”三个女孩围在一起讨论,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们的笔记本上,晨露绿的笔痕和茶白色的纸张相映,像一幅充满朝气的画。
九点整,第二节课“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开始,李修文副教授推着多媒体车走进教室,屏幕上立刻跳出2024年巴黎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的画面——那正是林芷琪夺冠的那场比赛。“今天我们以这场比赛为例,分析解说中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李老师按下播放键,泳池里的水花在屏幕上飞溅,“大家注意看,当林芷琪在最后10米加速时,解说该怎么说?既不能只说‘她很快’,也不能堆砌太多专业术语,比如‘划频’‘划距’,得让普通观众听得懂,又能感受到比赛的紧张。”
林芷琪坐在台下,看着屏幕上自己的身影,心里有些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专注。李老师突然点名:“林芷琪,如果你是解说员,现在会怎么描述这个冲刺阶段?”她愣了一下,随即站起来,结合自己当时的感受说:“我会说‘林芷琪正在全力冲刺!她的每一次蹬腿都像在和时间赛跑,手臂划水的幅度比前半程更大——注意!她的指尖已经碰到池壁了!冠军!’”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掌声,李老师笑着点头:“非常好!你把运动员的动作和观众的情绪结合起来了,既说了‘蹬腿’‘划水’这些专业动作,又用‘和时间赛跑’让观众有代入感,这就是我们要的平衡。”
中午十二点,下课铃声响起,林芷琪和室友们一起去食堂。路上,姜语桐想起下午的“新闻写作”课:“蒋帆老师上次说要写一篇赛事报道,咱们是不是可以以早上的游泳训练为题材?”林芷琪眼睛一亮:“可以啊!比如写李教练指导我们调整划水节奏的细节,再加上队友们的训练状态,这样既有专业内容,又有温度。”王梦婷掏出手机记下来:“那我们下午上课前先列个提纲,分工找素材,争取这篇报道能被校报采用。”
食堂里,林芷琪端着餐盘找位置,餐盘里是清蒸鱼、西兰花和糙米饭——作为运动员,饮食控制是必须的。她刚坐下,就看见表哥夏铭泽走过来,手里拿着一杯热牛奶:“小芷,听说你最近在准备双语解说的实习?我这儿有去年世锦赛的英文解说稿,给你参考下。”夏铭泽是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现在在电视台实习,经常给林芷琪分享专业资料。“太谢谢表哥了!”林芷琪接过牛奶,心里暖暖的——家人的支持,总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
下午两点,“新闻写作”课准时开始。蒋帆老师穿着休闲西装,手里拿着几份学生作业:“上次让大家写的校园新闻,整体不错,但有些同学忽略了细节描写,比如写运动会,只说‘运动员很努力’,却没写他们的表情、动作,这样的报道不够生动。”他顿了顿,看向林芷琪:“林芷琪,你是运动员,能不能给大家讲讲,训练时哪些细节最能体现‘努力’?”
林芷琪想了想,回答:“比如早训时,队友们的泳镜里会进水,但没人停下来擦,而是继续游;还有李教练,每次训练结束后,都会在池边看录像,笔记记得比我们还详细,他的眼镜上经常沾着水汽。”蒋老师点点头:“非常好!这些细节就是新闻的‘血肉’,写报道时要抓住这些点。今天的作业,就以‘校园里的运动瞬间’为主题,重点描写细节,下节课我们分组点评。”
课后,林芷琪和室友们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讨论作业。姜语桐掏出笔记本:“我想写田径队的晨训,比如他们起跑时的姿势;梦婷你写篮球队的训练吧?你上次说喜欢看他们传球的节奏;芷琪你就写游泳队,你最熟悉。”林芷琪点头同意,拿出手机拍下泳池边的训练器材:“我可以写早上训练时,李教练用粉笔在池边画的划水路线图,还有队友们喝完的运动水瓶,都整齐地摆成一排,这些细节应该能让报道更生动。”
傍晚五点,林芷琪又来到游泳馆,开始晚训。夕阳透过泳池的玻璃窗,在水面上洒下金色的光斑,她游在泳道里,手臂划水时能看见水下的影子。晚训的强度比早训小,主要是恢复性训练,李教练在池边喊:“放松肩膀,别太紧张,明天还有‘国际体育报道(双语)’课,保存点体力。”林芷琪放慢节奏,心里默默复习着英文解说词汇——“freestyle”(自由泳)、“breaststroke”(蛙泳)、“rey race”(接力赛),这些单词她每天都会背,毕竟双语解说需要扎实的语言基础。
晚训结束时,天已经黑了,校园里的路灯亮起,林芷琪背着书包往宿舍走。路上,她掏出手机,给妈妈李媛发了条语音:“妈,今天专业课学了解说技巧,还练了绕口令,感觉进步挺大的。对了,浪浪最近乖不乖?”很快,妈妈的语音回了过来,带着温柔的笑意:“浪浪今天特别乖,你哥哥带它去散步了。你在学校要注意身体,别太累,训练前后记得拉伸。”
回到宿舍,林芷琪先整理了今天的笔记:“播音主持语音与发声”的绕口令难点、“体育解说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技巧、“新闻写作”的细节描写要点,每一项都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清楚。然后,她打开电脑,开始写新闻作业,屏幕上的光标闪烁着,她敲击键盘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清晨五点半,北京体育大学的游泳馆还没亮灯,李霄汉教练已经站在池边,手里拿着训练计划表,镜片上的霜花随着他的呼吸慢慢融化……”
晚上十点,林芷琪洗漱完毕,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本历史书——这是她每天睡前的习惯。今天看的是《中国体育史》,看到“古代游泳运动”的章节时,她忍不住笑了:原来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关于游泳的记载,和现在的竞技游泳比起来,真是既相似又不同。她合上书,上床睡觉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