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3章 大婚前夕(2 / 2)

至于曹刘为啥要这样干,当然是想逼着田家和高家这样的乡绅世家闹事啦!原本从孙喧那里搜出来的证据,足够治田家和高家,还有其他一些乡绅世家的罪了,就一个私自贩铁给高句丽等外族这一条,就足够弄死他们全家了。

不过让曹刘没想到的是,这些人反应极快,孙喧的事曹刘上奏朝廷后,几家就找到荀谌那边了,主动请罪说他们负责开采的铁矿,被手下人私自贩卖了,反正是直接拉出了替罪羊,然后还交纳了一大笔钱充当罚款。

那时候曹刘代理太守的任命都还没下来,虽然这些乡绅世家在曹刘看来,早晚都会成为敌人,可曹刘并不想学历史上的公孙度,直接强势的杀了一百多家辽东的豪族,手段过于残忍和激进。

其实主要是公孙度那么干的时候,都已经是189年了,洛阳那边乱成一锅粥,朝廷根本就顾及不到辽东,公孙度手握辽东郡兵马,还不是想干嘛干嘛!

实际上上次曹刘抄到了孙喧的所得后,心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己弄出来贡盐和关东酿这样的赚钱的买卖,财富积累感觉也不如抄家来得快。

这不曹刘逮着个机会就为难为首的田家,确实有点黑恶势力的感觉,官逼民反的架势,可惜田家为首的这些世家老实得紧,直接乖乖把钱交了上来,平时更是十分约束自家子弟,简直是乖的要死。

第二件事就是曹刘虽然已经是辽东郡的太守了,却并没有搬进原来孙喧的太守府,而是将原来的太守府改成了学堂,让王烈和邴原那边从基地里调过来了老师,也给襄平城里的7-14岁孩子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

这义务教育直接面向所有人,不过那些乡绅世家的子弟根本不屑一顾,开始普通百姓也没有人送孩子过来,毕竟这时候普通百姓还很少有人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也不能说普通百姓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实在是普通百姓家庭所要承担的赋税过重,根本就拿不出钱财来让孩子去读书,哪怕是免费的,一般也没人会让孩子去读。

汉朝时百姓所需要缴纳的税赋主要是田赋、算赋和口赋,其他赋税还有徭役和兵役,有些人家会花钱来抵徭役和兵役。

东汉时,延续整个汉朝的轻田租、重人头税的传统,田赋较低,但算赋、口赋负担较重,尤其是成年男子需承担双重税赋。

田赋:实行三十税一,即按土地产量征收,每亩缴纳三十分之一的税款。算赋?:15-56岁成年男女每年缴纳120钱(商人和奴婢加倍)口赋?:7-14岁儿童每年缴纳20钱。

口赋最开始的时候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收的,到了东汉时才改为从孩童7岁开始收缴。

所以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很小就要开始帮家里干活了,基本上无论男女,从6-7岁开始就会承担起家中力所能及的家务,还要做一些如放牛、拾柴和挖野菜等基础劳动,再大一些后则需承担更多的体力活,要和家里人一起下田耕种。

曹刘也是从荀谌那里了解到了这些情况后,才理解了为啥不要钱还没有百姓送孩子来读书,可以说孩子都是家里的劳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把自己的那份口赋钱给赚出来,还要尽量的帮父母分担算赋的压力,曹刘也更加理解了为啥朝廷只是每亩加了五钱的田赋,各地就都闹起来了。

随后曹刘就让荀谌在太守府门外贴了一个公告,但凡来接受义务教育的孩子,孩子的口赋免除。

之后的景象就是几乎全城的百姓都把自己适龄的孩子给送了过来,着实把曹刘和荀谌给吓到了,统计下来有将近五千人,差不多占整个襄平人口10%左右。

原本曹刘还觉得太守府挺大,那也一次装不下这么多孩子,不过后面的事曹刘也具体管,直接丢给王烈和邴原他们头疼去吧!

但这份恩情,襄平的百姓可是都记在曹刘头上了,所以得知曹太守大婚,六月末这最后一天,整个襄平城简直比过年的时候都热闹。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