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鞋只能得到一分钱,在没有缝纫机的情况下,一个月做三双,手快的女同志能做四双,但四双就是极限了。
像赵红英这样的,能借杨秀娥家的缝纫机用,她近两个月用空闲时间做了九双鞋出来,且根据赵红英的经验得出,用缝纫机做鞋子得调整压脚高度,而且做的速度也没有特别快,只不过是针脚看起来更细密周正罢了。
赵红英说:“眼睛熬坏了一个月才拿三分钱,确实有点少。”
肖峰也觉得做工的人工资占比有点低。
杨秀娥说:“五分吧,一双鞋五分,你们觉得咋样?”
五分钱,三双也才一毛五,全年做下来顶多挣两块钱,宋露白觉得不值当。
“一毛吧,但前提是咱得把布鞋卖到至少一块钱,刘主任,你有没有把握和别人谈到一块钱?”
刘主任慌忙摆手,“小宋啊,你太高看我了,咱团场下游的供销社去进货根本就没有什么主动权,啥都是紧俏货,给多少都是别人说了算。”
赵红英不合时宜的插嘴说:“所以你们在外面受了气,回来就把气撒咱们买东西的人头上啊?”
刘主任:“…”
“我又不卖货,这话你不该跟我说啊。”
宋露白说:“商店都没卖这种布鞋的,虽然这是家家户户都能自己做的东西,但不用耗时耗力就能买到现成的,指不定也能变成紧俏货。”
“要是咱这次出去能谈到一块钱,就给做工的同志一双按照一毛钱算,秀娥姐,你看行吗?”
杨秀娥正处于学习的阶段,前期下连队她都是跟卫昭学的,现在正处于销售出去的关头前,她很紧张。
她想做出点成绩让团里重视制鞋班,也想给他男人脸上增光添彩,这样往后回家就不用听她男人说风凉话了。
因为紧张,所以她很谨慎。
“小宋啊,一毛太多了吧,要是卖价一块,这批鞋子就得给出去六十五块二,是吧,我没算错吧?”
“再加上成本,收益就不到一半了。”
赵红英说:“咱指着大家伙做工呢,要是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就挣个块二八毛的,到时候做的人就不多了,太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了。”
要是一双鞋增加到一毛,一年能赚三四块,差不多是知青一个月的工资,这还差不多。
杨秀娥不客气的说:“你做着鞋呢,你肯定想多拿。”
赵红英说:“秀娥姐啊,不是我想多拿,是连队小组长来交鞋的时候提过了,大家都想多拿点,你算算这个账,一双鞋增加到一毛钱,一年做三十六双到四十双鞋,也就是一年才得三块六到四块,也就比知青每月的工资稍微多一块,这才是合情合理的吧。”
杨秀娥听赵红英算完这个账,才直观的感受到了一毛钱其实也并不算多,这些做工的人一年到头忙活的都没有她家冯刚一个月工资的零头多。
思索片刻,她道:“行,那就一毛!”
赵红英乐呵的说:“秀娥姐不愧是书记媳妇,都是为咱团场考虑的高觉悟的人,这要涨到一毛一双,我估计能吸引更多人加入,到时候每人每月都能赚到多余的钱,大家手头也能宽裕点,秀娥姐,你是真的有魄力,你是我的榜样…”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