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本官受命于袁大总统在天津进行土地清丈,杨处长自然会鼎力协助。"
赵局长有所不知,这杨以德自从担任天津警务长官以来,掌握着天津将近5000人的警察,如今更是想染指天津县公署的职能范围。
杨以德掌握的这支警察队伍,主要是负责天津的巡警,消防,户籍,卫生等公共事务。
如若不尽早与杨处长进行沟通,只怕在这清丈土地的情况下,双方产生更加激烈的矛盾,杨处长若是只顾借机巩固个人权位影响力,反倒得不偿失。
赵秉文眼中精光一闪,随即点头:“张大人高见。”
天津警务处,一座灰砖砌成的西式建筑,门前站着两名荷枪实弹的巡警,气势森严。
赵秉文与张县知事并肩走进大堂,杨以德早已在会客室等候。这位天津警务处处长,身着笔挺的制服,面容冷峻,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赵局长,张大人。” 杨以德起身拱手,语气平淡却不失礼数。
“杨处长。” 二人回礼,赵秉文开门见山,“今日冒昧来访,是想与杨处长商议一件要紧事。”
杨以德示意二人落座,自己则缓缓坐下,双手交叉,静待下文。
赵秉文直视他,语气沉稳:“清丈局秉承大总统之意丈量天津卫土地,核实税赋。正式展开工作,地方上恐有人暗中阻挠,甚至串通巡警、差役,意图拖延以至于从中牟利。
因此本官与张大人一同前来与杨处长商议一番,唯有你我三方共同协调才能顺利推进土地清丈工作。
“若是因此耽误了土地清丈工作,恐怕袁大总统会认为我等办事不力。”
杨以德眸光微闪,淡淡道:“赵局长的意思是……”
“我与张大人商议,此事需借杨处长之力。” 赵秉文盯着他,“若杨处长能出面,震慑一二,那些宵小之辈,必不敢再妄动。”
张县知事也点头附和:“杨处长,此事关乎国家税赋,更关乎天津卫的稳定。还望您能出手相助。”
杨以德沉默片刻,指尖轻轻敲击桌面,最终缓缓开口:“既然两位都开口了,我杨以德自然不会推辞。”
他站起身,语气坚定:“天津卫的规矩,不能乱。”
对于袁世凯委派专员到天津进行土地清丈,杨以德作为天津警务实际掌控者,基于其自身权力和利益的精密算计。
杨以德早在袁世凯向秘书厅下达政令,派遣赵秉文带领土地清丈局到达天津的第一时间,便想好了自己的应对之策。
杨以德能够理解袁世凯要土地清丈(即重新测量、登记土地并确定产权)的根本目的是增加税收。
民国初建,中央政府财政极度困难,清丈能查出被隐瞒的土地,扩大税基,是巩固政权、筹备军费的重要手段。
更知道此举会严重触及天津地方士绅、富商、官僚以及外国租界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长期以来通过隐瞒田亩、模糊产权来逃税,清丈直接打破了这种潜规则。
杨以德要的便是这场冲突,表面上积极合作,更能够借机清除不少天津敌对势力,暗地里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与影响力。
杨以德面对这场由袁世凯发起、势必引发地方震荡的行动全力配合与支持既能够向袁世凯表忠心。
作为袁世凯提拔起来的人,他必须展现出对中央政策的坚决执行,这是其政治生命的根本。
将清丈视为扩张警务权力的良机,维持清丈期间的秩序,本身就是警察的职责,这为他扩充警力、介入地方事务提供了绝佳理由。
提供武力保障:派遣警察护送清丈专员,维持清丈现场的秩序,镇压可能出现的暴力抗法事件。
利用警察系统庞大的线人网络,为清丈人员提供有关地方势力和土地情况的信息。
杨以德清楚的权力根基在天津,他不能与整个地方士绅阶层为敌。
但在清丈过程中,他有机会通过信息不对称,为某些人提供“保护”,从而换取金钱、人情或政治支持。
充当“调解人”:在中央专员和地方士绅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他既可以“吓唬”士绅,表示警察无法保护对抗中央的人;也可以“劝说”专员,对某些势力采取怀柔政策。
通过这种方式,他成为多方都需要倚重的人物,权力得以最大化。
杨以德早就思量好了对于背景强硬或与他关系密切的土地所有者,警察可能在清丈时“网开一面”;而对于无权无势或与他作对的人,则严格执行。
杨以德对于此次土地清丈而言是功利和务实的。他并不关心清丈本身的社会经济意义,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巩固个人权位的政治机会。
杨以德当得知天津县知事和清丈局赵局长一同来拜访自己时,便知道这是自己表现的时刻。
赵秉文与张县知事对视一眼,嘴角同时浮现一丝笑意。
——有了警务处杨处长的承诺,必然会顺利。
当三人在警务处和谐谈论土地清丈规划时,此时的天津各租界领事馆内和远离天津六十里的天津小站北洋陆军驻所各自发生着不同的反应与考量。
各国领事们接到从天津县公署送来的文书后,对袁世凯政府的这一政策抱持一种极其警惕、消极甚至公开反对的态度。
各国领事作为租界的实际权力掌控者,所想是必须维护租界特权与“国中之国”的地位。
尽管列强在维护特权上立场一致,但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对袁政府的政策,他们的反应会有细微差别。
天津小站,北洋陆军第二镇军营。
此时烈日当空,训练场上士兵们的喊杀声震天,士兵们各自分分门别类训练。
统制(师长)马龙标的办公室内,明亮的光线投在铺满地图的桌面上。他正伏案审阅部队调防文书,忽然,副官快步推门而入,敬礼后递上一封火漆密封的公文。
"统制,天津县公署与土地清丈局的联名紧急公文。"
马龙标放下毛笔,指尖在火漆印上轻轻一按。拆开后,里面是两页工整的公文,抬头赫然是"天津县知事张维新"与"清丈局局长赵秉文"的联署签名。他快速浏览内容,眉头渐渐拧紧。
"......恳请贵部派遣一支精锐小队,协助维持清丈现场秩序......"公文末尾,特意提到了"近日加强提防不明身份者滋扰清丈工作"。
马龙标轻哼一声,放下公文。
他当然知道天津那边发生了什么——清丈局刚成立就遭遇不少势力阻挠,甚至总统府内都被闹得沸沸扬扬。
令自己想不到的是,这份公文直接送到了他这个北洋陆军第二镇统制手里。
"赵秉文啊赵秉文......"马龙标嘴角泛起一丝笑意。当年在大总统麾下共事时,这个老部下就以精明强干着称。如今看来,他是遇到麻烦了。
马龙标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军事地图前,手指点在天津小站与天津卫之间的线路上。作为袁世凯的亲信,他比谁都清楚北京与天津的局势。袁大总统推行新政,土地清丈是重中之重,绝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岔子。
"来人!"他沉声唤道。
副官快步进来:"统制有何吩咐?"
"准备一支二十人的小队。"马龙标拿起铅笔在地图上做标记,"装备最新式的曼利夏步枪,每人配发一百发子弹,再带两挺轻机枪。"
"是!"副官立即记录。
"换便装。"马龙标补充道,"不要穿军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告诉弟兄们,任务是协助地方维持秩序,但一切行动听从土地清丈局赵局长指挥。"
副官犹豫了一下:"统制,咱们直接插手地方事务......"
"这是总统的意思。"马龙标目光一锐,"赵局长可是总统看重的人。再说了......"他压低声音,"我倒是很好奇,是谁在阻挠清丈大业。"
三小时后,一支身着便衣但装备精良的小队悄然离开小站军营。他们一行二十人急行军,在午夜时分抵达天津卫。马龙标亲自送他们离开,临行前只交代了一句话:
"低调行事,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记住,我们是为国法护航,不是为哪个人站台。"
他知道,赵秉文有了这支小队的到来,不仅是能够顺利进行清丈工作,更是为了向天津各方势力传递一个明确信号——
袁大总统的新政,不是儿戏。
同时赵秉文能够借助这支小规模武装铲除一些抵抗势力。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