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明风再起> 第387章 天诛黄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7章 天诛黄虎(2 / 2)

消息传回,李长风却无喜色。他在朝会上沉默良久,方道:“张献忠该千刀万剐,然其部众多是裹挟之民。传朕旨意:降者不杀,愿归乡者给路费。”

又特令王小虎:“寻访蜀中幸存者,朕要知这人间地狱究竟何等惨状。”

调查结果令人窒息:四川人口从明末的六百万骤减至不足十万,许多县城彻底消失。帝国不得不在全国征调官吏,进行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填川。

最震撼的证词来自一个藏在尸堆里幸存的老儒:“...他们把人串在铁线上,像晒鱼干一样挂满树林...江面浮尸厚得能走人...张献忠每杀一人,就往铜壶里扔粒豆子,后来豆子堆满了三间屋子...”

李长风听罢,当朝下诏:“即日起,每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为全国哀悼日,祭奠川中死难同胞。另设‘天府基金’,永续资助蜀地重建。”

退朝后,皇帝独坐御花园。朱清漪寻来时,见他正对着一株西府海棠发呆。

“陛下还在想蜀地之事?” 李长风轻声道:“朕是在想,张献忠为何变成魔鬼?他本是驿卒,因失业造反...” “陛下不可同情此獠!” “非是同情。”皇帝折下海棠枝,“朕是在警醒自己。权力若不受制约,任何人都可能变成魔鬼。”

次日,他突然亲临议会,提出修宪动议:“增设监察院,独立监督皇权与行政权。皇帝若有暴行,议会可联合监察院废黜之。”

举朝震惊。老臣纷纷劝谏:“陛下何必自缚手脚?” 李长风正色道:“朕不要做明君,要做立制之君。让后世纵出昏暴之君,亦不能荼毒百姓!”

便在修宪辩论期间,大西残部在李定国率领下请降。朝中多主张尽数诛灭,唯李长风力排众议:“首恶已诛,从者皆可赦。”

他亲自召见李定国。这个二十岁的青年跪在殿前,浑身颤抖等待命运裁决。

“抬起头来。”皇帝道,“朕问你,可愿戴罪立功,去台湾垦荒?” 李定国愕然抬头:“陛下...不杀我?” “杀人容易活人难。”李长风递过垦荒计划书,“去给活着的人找条生路吧。”

退朝时,刘铭枢轻声问:“陛下真信他能改过?” 李长风望向西方残阳:“朕不是信他,是信制度。台湾设总督府,有议会监督,有法院制约,纵是恶魔也难作恶。”

是夜,皇帝做噩梦了。梦中长江尽是血水,浮尸伸手抓向他。惊醒时冷汗涔涔,遂起身拟旨:“即日起,废一切肉刑。最高刑罚止于终身监禁。”

朱清漪为他披衣:“陛下仁德。” “不是仁德,是恐惧。”皇帝握笔的手微微发抖,“今日能判人凌迟,明日就可能习惯杀人。朕怕变成张献忠。”

翌年清明,第一座川难纪念碑在成都落成。碑文由皇帝亲撰: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虐民者,虽强必戮。爱民者,虽弱必兴。天地昭昭,不可欺也。”

揭碑那日,有幸存老妪蹒跚而来,在碑前放下束野花。她用川音喃喃:“都死了...就我活下来了...”

王小虎将军当场泪崩,自此再不吃鱼——他说想起长江里吃人脂的鱼就作呕。

而远在台湾的孙可望,果然兢兢业业垦荒。后来成为着名农场主,终身未再拿起刀枪。临终前他对子孙说:“记住,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

很多年后,史家评论这段历史时写道:“世祖皇帝以张献忠为镜,深惧权力之腐。故立宪极严,束己束官,开中华三百年法治之基。”

黄浦江潮起潮落,红底金龙旗迎风招展。而在成都那座黑色纪念碑前,永远有人放下新鲜的花束。

记忆与制度,或许才是对恶魔最好的复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没有了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