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州刺史心中一紧,连忙应道:
“微臣领命,定当尽快处理此事,保证三日内完成整改。”
李治看着刺史匆匆离去的背影,心中稍安。
他继续沿着滍水前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与此同时,大理寺的复核文书也送到了猎场。
李治回到临时搭建的帐内,翻开文书仔细查看。
其中一份文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是襄城县令吴能因审理斗殴案失职而被贬官。
李治皱起眉头,仔细阅读了案件的详情。
原来,吴能在审理这起斗殴案时,不仅断案疏漏,还纵容证人作伪证,导致案件真相被掩盖。
李治对这种行为深感不满,他提起笔,在文书上批注道:
“吴能身为一县之令,身负重任,却如此失职,实难饶恕。着即贬为桂州主簿,即刻离京赴任,不得延误。”
内侍小心翼翼地将旨意封好,仿佛这道旨意承载着无尽的重量。
他将其郑重地交给快马使者,使者接过旨意后,毫不犹豫地扬鞭策马,如离弦之箭一般疾驰而去,目的地正是襄城。
三日后,襄城的县衙内,吴能正忙碌地收拾着卷宗。
他的动作有些迟缓,似乎心中有千头万绪。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县衙的宁静。吴能心头一紧,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当快马使者将旨意交到吴能手中时,他的手微微颤抖着。
他缓缓地打开旨意,逐字逐句地阅读着,脸色越来越苍白。
最终,他像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一般,捧着旨意呆立在原地,半晌都没有动弹。
许久,吴能才回过神来,他长叹一声,那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凉。
他默默地将官印交予前来接任的县令,然后转身,只带了一个仆役和简单的行囊,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桂州的路途。
临行前,州府的差役匆匆赶来,将一份文书递给吴能。
吴能展开文书,只见上面写着:
“桂州刺史郝帅已接到公文,令你到任后即刻接管刑房文书,不得延误。”
吴能点了点头,心中明白这是朝廷对他的一种敲打,也是对他的一种警告。
当吴能抵达桂州时,季节已经悄然进入了初秋。
空气中弥漫着些许凉意,树叶也开始微微泛黄。
刺史郝帅热情地迎接了他,并亲自将他带到州衙的刑房。
一进入刑房,吴能便被眼前堆积如山的卷宗所震撼。
这些卷宗记录了各种案件的详细信息,每一本都代表着一个生命的故事。
郝帅指着这些卷宗,语重心长地对吴能说:
“主簿刚来,先熟悉一下这里的狱案流程吧。桂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刑案往往与当地的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需要仔细核对每条律法与当地惯例,切不可生搬硬套。”
吴能恭敬地躬身应道:“卑职明白,定当谨慎行事。”
他深知这份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决心全力以赴,不辜负刺史的信任。
这个时候,李孟姜和周道务从申通镖局回到县衙,郝帅连忙带着吴能去迎接二人:
“长公主,驸马。给您两位介绍一下,这位是新来的主薄吴能。”
李孟姜一听“吴能”两字,顿时想着:不是,他的父母是喝了多少假酒,给他取这么一个名字,还是说赖名好养活?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