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的山蚕,有专人照看,损耗较小,春蚕能收七到八两一棵,秋蚕能收一斤二三左右。”
梁家主并非蠢蛋,见沈淮上山看蚕又问这问那的,已经知道他要干嘛了。
这三天的担心瞬间一扫而空。
“知府大人,山蚕没桑蚕那般精贵,需要设专门的蚕房,需要人经常照料,即便是放养,也能有一些收获。”
养山蚕的好处就在于能兼顾种田,并且没那么费劲。
不像养桑蚕,需要全家协作配合,但凡一个不配合,都得手忙脚乱。
当然,桑蚕的回报也高,但是呢,黔中的气候,不适合养桑蚕。
能养山蚕已经很不错了。
所以,柞丝绸才能成为黔中的奢侈布料。
了解完山蚕的生长环境、产量、价格,沈淮让梁家主带他们去旁边的树林转一转。
转了一会儿,沈淮发现,这里的青冈树和柞树特别多,与其他乔木或者阔叶林也能长在一起。
喜阳又耐阴,人工种植的成功率很高。
梁家种的青冈树,是用果子育苗,然后移栽的。
青冈树无法扦插育苗,所以梁家有一块专门育苗的基地。
据梁家主透露,他们家在福山县,拥有一万多亩的青冈树林,隔壁的乐理县,也有两千亩左右。
为何乐理县的才有这么点,原因是乐理县的青冈树不多,只有接壤福山县的两个镇才有。
其他乡镇,几乎没有青冈树或者柞树的影子。
乐理县种葛藤和苎麻比较多。
梁家的树林,打理得很好。
一圈下来也没见几根杂草,青冈树的长势很不错,趴在叶片后面的山蚕很悠哉。
下山后,几人一路朝梁家作坊而去。
梁家作坊很大,分有原料区,处理区,纺织区,成品区。
每到一个区域,梁家主都会介绍一下。
沈淮对原料处理和纺织这块比较感兴趣,就先去处理区看。
现在不是山蚕收获的季节,但是作坊还有去年没处理完的。
沈淮看工人煮茧,然后抽出蚕丝绕成线。
这个时候得到的是生线,还需处理去胶,然后并丝捻线成一股更粗更有韧性的。
这样的线才能拿去织布。
沈淮观看了处理的环节,发现流程跟后世差不多,但不够精细。
比如脱胶环节,这里用的是碱水,弄出的成线就不够柔软,且光泽暗淡。
这里也没有复摇环节。
梁家主以为沈淮会问两句,结果对方只是看了看,就去了纺织区。
这边都是女织工。
最小的学徒十二三岁,最大的四十岁左右,五十的几乎没看见。
一来是年纪大的眼神不好,二是手脚慢。
“这纺织机看着像江南那边的。”
沈淮的话刚出口,梁家主就给正面反馈,“知府大人好眼力,这提花机是小人花大价从江南那边引进来的,专门用来织柞丝绸的。
斜织机则是用来量产的。”
前者有高端路线,后者是普通丝绸,可以量产。
提花机采用“线制花本”替代部分机械结构,能更精准地编织复杂花纹。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