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该由您题诗一首,既是为了新堤留墨添彩,也让百姓铭记您的功劳。”
这段话,吴通判早就打好了腹稿,说出来一点也不磕绊。
吴同知接着开口,“知府大人,这白月堤能抵御洪水,安民心,全靠您殚精竭虑,亲自督办才能修筑成功。
请您题诗,是下官等僚属的心意,也是青阳百姓的共同期盼。”
沈淮觉得,今日的下属,一个比一个会说。
钱同知就不说了,本来就能干。
吴通判好像焕发了第二春般,一改往前的佛系,变得积极向上起来。
“诸位盛情,本官心领了。”沈淮扫向外围的众人,“既然如此,那本官便题诗一首,以志纪念。”
李文书立即安排笔墨。
沈淮提笔蘸墨,稍微作思考便在石碑上题诗。
百里长堤锁碧流,万民协力固金瓯。
纵使长风掀巨浪,稳护桑田百岁秋。
沈淮写一个句,大家就念一句。
念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府学诸生纷纷拍手叫绝。
“一句稳护桑田百岁秋,既有文气,又彰显心怀苍生,是乃佳作。”
“前写筑堤之艰辛,后写护民之志,既写实,又言志,尔等回去要好好揣摩。”
王司教的话没说完,就有不少学子把诗抄写下来。
沈淮写完诗,又在下方写着时间与姓名。
收笔之时,立马收到钱通知、吴通判、李文书等人的夸赞。
仪式到这一步,已经接近尾声了。
沈淮做最后的讲话,“新堤筑成,非一人之功,是诸位捐钱出力,齐心筑就的。
石碑上刻的不仅是堤坝的名字,还有大家的心意。”
沈淮朝众人拱手作揖,表示感谢。
大家不敢受,纷纷躬身回礼。
沈淮继续,“白月堤已经完工了,接下来就是贝壳坝,预计秋收之后动工。
还有开荒一事,还盼大家共同努力…………”
验收仪式到这里,正式结束。
爆竹声声响起。
场地上烟雾弥漫。
沈淮骑着胭脂马,率先回了府衙。
钱同知和吴通判紧随其后,李文书和谢不二留下来善后。
百姓们也陆陆续续回去了。
府学诸生还在观摩石碑上的诗,王司教呢,时不时说两句勉励的话。
来这里的学子,不是过了府试的童生,就是过了院试,准备参加乡试的秀才。
他们对此番体验完全不同。
但是有一点,他们对沈淮印象非常好,并觉得,为官者理当如此,应当如此。
吕家主上马车时,目光扫了一眼身后有说有笑的梁家主、金家主、柳家主等人。
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几人假装看不见都不成。
“他不会以为我们……那啥了吧?”柳家主觉得好冤。
金家主不以为然,“本来就不是一路人。”
说完,看了梁家主一眼。
梁家主苦笑。
梁家跟吕家本就不亲,如今怕是被恨上了。
梁听白一脸无所畏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怕什么!”
梁家主“……”
说你胖你还喘上了?
这边。
沈淮刚策马回到衙门,就见等在门口的谢嬷嬷急匆匆的跑过来。
“大人,夫人身体不舒服,您过去瞧瞧吧。”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