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粟杆横七八竖的。
户房掌事连忙放下镰刀,起身安排人手装袋
没一会儿,装了满满两麻袋。
称斤的时候,户房掌事亲自指挥。
大伙儿围在旁边,视线紧紧的盯着杆秤。
下边忙活的村民,不知何时放下镰刀,纷纷凑上来。
为了确认斤数。
两袋一起秤。
扛着扁担的壮汉,跟没事一样,气都不喘一下。
胡掌事调整好秤砣,手一放,秤杆微微翘起。
“多少?”沈淮问。
“大人,这两袋一共一百二十三斤。”胡掌事满脸激动,“大丰收,绝对大丰收,寻常的旱地,一亩最多产七八十斤,示范田出产一百二十三斤,官府走这步棋是对的。”
要知道,很多农户种的粟米,最多亩产七八十斤。
这些是比较勤快伺弄的。
那些从播种到收割,都没过来看两回的,能收个四五十斤,已经是不错了。
示范田经过深耕、施肥、除草,比农户们精细,所以产量也比较高。
“大善。”
钱同知和吴通判对这个亩产很满意。
一旁的村长,激动得搓搓手掌。
那些村民,更是看到了希望。
多开垦两亩荒地,每年就能多收两百斤的粮食。
来年五六月份的时候,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生怕家里的口粮撑不到秋收了。
“我也要开荒!”一位农妇激动的大喊,“村长,我家今年也要开荒。”
“村长,我家也要开荒。”
“村长……”
白桦村长很快被村民们团团围住。
见村长没带笔也没带纸,村民还催促他回家去拿。
村长不敢做主,只好向最近的沈淮求助。
“知府大人,这……”
“民意不可违,李文书,给村长准备笔墨。”
“是。”
李文书将自己带上来的笔墨借给村长。
“知府大人,我们这步棋是走对了。”钱同知一脸喜悦,“您当初推行这个政策之时,下官其实很担心。
若是出产量不理想,便无法调动百姓的积极性。
届时,官府的政策,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如今这产量,大大超出预期,开荒增产,并非一纸空文,而是实打实的收获。
相信过不了多久,百姓便会积极加入开荒的队伍之中。”
“能有今日成果,离不开诸位的付出。”沈淮声音激昂,“亩产一百二十斤,只是刚刚开始,本官相信,粟米的产量,还能提高至两百斤,甚至是三百斤。”
“大人英明!”
钱同知、吴通判齐声高呼。
六房掌事等人躬身行礼,满脸敬佩。
更加坚信,跟着这样的上峰,有肉吃。
慷慨陈词之后,沈淮带钱同知、吴通判等人到后方正在挖坑的荒山上。
“明年开春,便可种上桐油树,最多三年,三年便能看到果实。”说话间,沈淮伸出三根手指,“府衙的公廨山头上,今年开春种植的,已经有这么高了。”
边说边伸手比划。
同时,丢出重磅信息,“另外,本官已向省府申请增设司农所,蔡巡抚已经同意本官的请求,一应事务,由本官自行安排,省府不再过问。”
话一出,众人哗然。
司农所,顾名思义,劝课农桑,专门负责农事相关事务。
与六房地位齐平。
吴通判下意识看了钱同知一眼。
只见钱同知摇摇头,表示自己也不清楚。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