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沈淮赞许道,“织娘教得很仔细,过来学习的妇人也很认真学,这事你们做得不错。”
若无官府宣传,各项安排工作到位,不可能这么顺利。
可见县衙把事情落到细节上了。
翻身上马,沈淮又说,“织染是老百姓赖以生存的技能,改良的织机,能提高她们的织布速度,如此一来,也能为她们省些力气。
这世道,妇人不容易。
上要孝敬公婆,下要养儿育女,白天要跟男人下田干活,晚上回来还要织布纳鞋,最是辛苦不过。
如果新的织染能给她们添加营生,本官也算是为她们做了一件实事。”
“有知府大人在,是整个青阳百姓之福。”县令拱手。
有这份魄力,并且试行了,佩服。
“后续你要盯紧点,布料的成本不能省,学习结束,需不定时下到村寨看情况,确定百姓学会了才行。”
“大人放心,待县里的学习结束,下官便安排人下去走访。”
“有问题及时反馈,若是经费、人手不足,尽管递文书上来,府衙会尽最大程度支持你们。”
“下官遵命。”
临川县的项目,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翌日清晨,两位织娘上门汇报进度。
沈淮看出她们的紧张与不安,语气放缓,“二位不必紧张,你们是府衙签了契的女工,代表官府下来公干。
你们可大胆些,自信些。
遇到问题,及时上报。
俗话说,一人计短,二人计长,三人计多。
有问题,及时反馈给县衙,大家一起想办法。
县衙不能及时解决的,上报府衙,总会有办法的。
放心,天塌了,本官也会把天给扛起来。”
两位织娘听言,暗自松了一口气。
同时也觉得沈淮这个知府,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难讲。
“感谢知府大人抬爱,要是有问题,民妇定及时上报。”
“时候不早了,二位回示范场地吧。”
接见完织娘,沈淮把未处理的事情处理完毕,便打道回青阳。
临川县令一路送至城门外,并赠了二十斤雾茶。
“知府大人一路顺利。”
冷风如刀,吹得脸皮发麻。
沈淮为了赶时间,策马奔走,回到青阳郡的时候,整个人都快冻硬了。
“天寒地冻的,夫君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
刚进门,就听到谢知微埋怨的话,“春芍,吩咐火房准备热水。”
如今的谢知微,怀孕快六个月了,即便穿着宽松的衣服,腹部也明显隆起。
沈淮怕她生气,都不敢吭声。
默默把外袍脱了,往火盆边上坐,直到身上的寒气散了才开口,“碧青,把马上的东西卸下来。”
碧青很快就把二十斤茶叶搬来。
“夫人,这是临川县上好的雾茶,全部送给岳父吧。
雾茶有提神醒脑之效,来年春闱阅卷的时候,泡上一壶挺不错的。”
“都给父亲了,老师那边岂不是没有?”
“上次买了一批,还剩一些。”也就还有七八斤吧。
“夫君想给雾茶寻出路,除了父亲和老师那边,也可以给伯弦先生、顾山长、李祭酒他们送一些。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