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其生命力往往与语言的独特性紧密相连。《冇有有冇》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惯用的普通话表达体系,为诗歌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粤语作为中国南方极具特色的方言,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其丰富的声调、独特的词汇和鲜活的口语表达,赋予诗歌强烈的地域色彩与生活气息。
诗中 “冇” 字的重复使用,不仅是粤语中 “没有” 的独特表达,更成为贯穿全诗的核心意象。“冇有有冇” 的标题,以一种近乎悖论的语言组合,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发对存在与虚无的哲学思考。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惯性,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正如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说:“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冇有有冇》通过方言的运用,使诗歌语言变得陌生而新奇,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感知过程,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此外,诗中的 “睇唔到”“谂谂”“噈” 等粤语词汇,如同一串串灵动的音符,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质感。这些口语化的表达,使诗歌更贴近日常话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展现了粤语方言独特的韵律与节奏。在诗歌的韵律方面,虽然没有严格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但粤语本身的声调变化与诗歌的内在节奏相契合,形成了一种自然流畅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方言本身的语言特质,体现了诗歌语言与音乐性的天然融合。
二、意象的虚实交织:存在与虚无的辩证书写
《冇有有冇》在意象的运用上,呈现出虚实交织的独特美学特征。诗中既有 “空嘅房,天嘅堂”“美妙”“日光” 等具象的意象,又有 “大爱”“德道”“灵魂” 等抽象的概念,通过虚实意象的相互碰撞与交融,构建起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诗意空间。
“空嘅房,天嘅堂” 作为诗的开篇,以简洁而有力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虚实相生的基调。“空房” 是现实世界中具体可感的物象,象征着物质空间的虚无与寂寥;而 “天堂” 则是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代表着理想与美好的境界。两者的并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张力,暗示了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后续的诗句中,诗人进一步展开对虚实关系的探讨:“我哋睇唔到嘅大爱,睇得到嘅觉悟”“我哋睇唔到嘅德道,睇得到嘅慈悲”“我哋睇唔到嘅灵魂,睇得到嘅计仔”。在这里,“大爱”“德道”“灵魂” 等抽象概念代表着无形的精神本质,是超越感官认知的存在;而 “觉悟”“慈悲”“计仔” 等具象意象则是这些精神本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显现。诗人通过这种虚实对应的表达方式,揭示了现象与本质、表象与内在之间的深刻联系,引导读者思考存在的多重维度。
这种虚实交织的意象运用,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美学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如王维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 “水穷”“云起” 等具体意象,传达出对人生境遇与精神境界的深刻感悟;陶渊明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 “菊花”“南山” 等自然意象,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冇有有冇》在继承传统意象美学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哲学的思考,使诗歌的意象内涵更加丰富多元。
三、哲学意蕴:对存在本质的深度探寻
《冇有有冇》不仅仅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学思考的作品。整首诗围绕 “冇” 与 “有” 的辩证关系展开,探讨了存在与虚无、表象与本质、精神与物质等哲学命题,展现出诗人对世界本质的独特认知与思考。
“冇” 与 “有” 作为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在道家思想中有着深刻的阐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强调了 “无” 作为万物根源的重要性。庄子也提出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观点,倡导超越功利与世俗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冇有有冇》中的 “冇” 与 “有”,并非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统一。诗中 “睇唔到嘅” 与 “睇得到嘅” 的对比,正是对这种辩证关系的具体呈现。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 “大爱”“德道”“灵魂”,虽然无形无相,但却真实存在,并通过 “觉悟”“慈悲”“计仔” 等具体行为得以显现。这种表达,与佛教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的思想不谋而合,都强调了现象与本质的相对性与统一性。
诗的结尾 “你谂谂,系唔系心度噈乜嘢嘟有喇”,以一种亲切的口吻与读者展开对话,将哲学思考引向内心世界。在这里,诗人暗示了 “有” 与 “冇” 的界限并非绝对,当我们用心去感悟、去思考时,内心便会拥有一切。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强调,与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哲学思想相呼应,体现了对主体精神力量的肯定。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裹挟,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充实。《冇有有冇》通过对存在本质的深度探寻,提醒人们关注内心的感受与思考,寻找精神的寄托与归宿。
四、诗学价值:对当代诗歌创作的启示
《冇有有冇》的出现,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启示。在语言层面,它证明了方言入诗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文化内涵。将方言引入诗歌创作,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语言表达,还能为诗歌注入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使诗歌更具个性与生命力。在全球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方言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而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方言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意象运用与哲学思考方面,《冇有有冇》打破了传统诗歌意象单一、主题浅显的局限,将虚实相生的意象与深刻的哲学思考相结合,提升了诗歌的思想深度与艺术境界。当代诗歌创作往往过于注重形式创新,而忽视了内容的深度与内涵。《冇有有冇》的成功表明,诗歌不仅可以是情感的抒发,更可以成为哲学思考的载体。诗人应该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其转化为诗歌语言,使诗歌在审美价值之外,更具思想价值。
此外,《冇有有冇》在诗歌形式与风格上的探索,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它不拘泥于传统诗歌的格律与形式,以自由灵活的形式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体现了当代诗歌创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诗歌创作应该鼓励创新与突破,打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探索适合表达当代人情感与思想的新形式、新风格。
综上所述,树科的粤语诗《冇有有冇》以其独特的语言形态、虚实交织的意象、深刻的哲学意蕴和创新的诗学探索,在当代诗歌创作中独树一帜。它不仅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更是对当代诗歌创作的一次有益尝试与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诗歌艺术的无限可能性,也期待更多诗人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价值的诗歌作品。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