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粤语语言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
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方言,其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别样的美学资源。在《空间》中,树科巧妙运用粤语词汇,如 “佢”(他 \/ 她 \/ 它)、“冚唪唥”(全部)、“噈”(就)等,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特色与生活气息。这些粤语词汇的使用,不仅让诗歌具有鲜明的在地性,更在语言层面上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固有模式,为诗歌带来了新的语感与节奏。
粤语的发音特点也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粤语九声六调的丰富语音系统,使得诗歌在诵读时产生独特的韵律感。例如,“佢,系我哋灵知嘅 \/ 家,江湖,世界,宇宙” 一句中,“系”“知”“界” 等字的发音,高低错落,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节奏,仿佛在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神秘而深邃的空间世界。这种韵律感不同于传统格律诗的平仄对仗,却以一种更为自由、灵动的方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从文学传统来看,方言入诗并非树科的独创。在中国诗歌史上,从《诗经》中的方言词汇,到南北朝乐府民歌,再到现代的方言诗歌创作,方言始终是诗歌语言创新的重要源泉。如南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中 “敕勒川,阴山下” 的 “川”“山” 等词汇,以其质朴的方言特色,生动地描绘出北方草原的辽阔景象。树科的粤语诗创作,正是对这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他将粤语的语言特色与现代诗歌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性表达。
二、空间意象的多维解构
在《空间》中,“空间” 这一意象被诗人进行了多层次的解构与重构。诗歌开篇便指出 “佢,系我哋灵知嘅 \/ 家,江湖,世界,宇宙”,将 “空间” 与人类的精神认知相联系,使其超越了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概念,成为人类心灵与精神的栖息之所。在这里,“家” 象征着个体的情感归属与安全感,“江湖” 代表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人生经历,“世界” 和 “宇宙” 则指向更为广阔的存在领域。诗人通过这一系列意象的叠加,构建出一个从个体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的空间层次体系,展现出空间在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丰富内涵。
诗歌进一步写道 “佢仲喺我哋感应嘅 \/ 自由,忧乐,悲欢”,将空间与人类的情感体验相融合。空间不再是一个客观的、静止的存在,而是随着人类情感的变化而流动、变化。自由、忧乐、悲欢等情感,在空间中得以具象化,成为空间的一部分。这种将情感与空间相融合的写法,与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巴什拉认为,空间并非单纯的物理容器,而是充满了人类的记忆、情感与想象。树科在《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空间的描绘,赋予了空间以生命与灵魂。
此外,诗中 “佢,冇大,有细 \/ 仲喺大细阴阳嘅能量” 一句,引入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观念,从哲学层面解构空间。在阴阳哲学中,世间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世界的基本秩序。诗人将空间视为阴阳能量的载体,认为空间既有 “大” 的广阔无垠,又有 “细” 的精微玄妙,这种对空间的理解,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中对空间的单一维度认知,展现出东方哲学对空间的独特智慧。
三、诗歌的哲学思辨与存在之思
《空间》不仅仅是一首关于空间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学思辨的作品。诗歌通过对空间的探讨,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问题。“我哋嘅有限冇限嘅……” 这一未完成的表述,引发读者对人类存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思考。在物理空间中,人类的存在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活动范围都受到种种限制;然而,在精神空间中,人类的思想、想象却可以超越物理空间的束缚,达到无限的境界。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困境,也成为了诗歌思考的核心问题。
诗中 “佢唔单止喺外喺内 \/ 噈喺我哋冚唪唥嘅根源……” 一句,将空间与人类的存在根源相联系。空间不再是人类存在的背景,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与根源。这一观点与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 “此在” 理论有相通之处。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存在是 “此在”,即存在于世界之中的存在。人类与世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空间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结构。树科在诗歌中,通过对空间与存在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歌的结尾 “佢,查实系我哋嘅胸襟 \/ 梗喺我哋嘅头脑……”,将空间最终归结为人类的胸襟与头脑,强调了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在诗人看来,真正的空间并非外在的物理空间,而是人类内心的精神空间。一个人的胸襟与头脑决定了他所能感知与理解的空间范围,只有拥有广阔的胸襟与深邃的思想,才能真正领略到空间的无限奥秘。这种对精神空间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
四、诗歌的艺术结构与表现手法
从艺术结构上看,《空间》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深入地探讨空间的内涵。诗歌开篇先从人类对空间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入手,然后引入哲学观念,最后归结到人类的精神世界,形成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方式使得诗歌的论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同时也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地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在表现手法上,树科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诗歌中大量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佢,系我哋灵知嘅 \/ 家,江湖,世界,宇宙”“佢仲喺我哋感应嘅 \/ 自由,忧乐,悲欢” 等,通过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诗歌的气势与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空间内涵的丰富性。此外,诗歌还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空间隐喻为 “家”“江湖”“宇宙”“胸襟” 等,使抽象的空间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体系。
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练,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都经过精心雕琢,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与情感。这种简洁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所表达的深邃主题相得益彰,使诗歌具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树科的《空间》以粤语为语言载体,通过对空间意象的多维解构,展现出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与情感张力的诗学场域。诗歌将粤语的在地性与诗性表达相结合,突破了传统诗歌对空间的书写模式,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在这首诗中,空间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概念,而是承载着人类的精神认知、情感体验、哲学思考与存在之思的复杂载体。通过对空间的探讨,诗人表达了对人类存在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精神境界提升的追求。《空间》的创作,不仅体现了树科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思想洞察力,也为当代粤语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