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议事毕,众臣正待告退,圣上却望着阶下的君逸尘,忽然漫声道:“安王,近日怎不见君远志上朝?他递了请辞书,朕尚未应允。”
君逸尘心头微动,已知圣上意有所指,躬身答道:“回圣上,养父母念及江南老宅清净,已归乡暂居。臣正打算近日派人去接,想请他们来京颐养天年。”
“哦?”圣上放下朱笔,指尖在御案上轻轻点着,目光看似温和,却像探照灯般扫过阶下群臣,“君家夫妇抚养你二十八年,劳苦功高。如今你认祖归宗,他们反倒远居江南,传出去倒像皇家薄待了功臣。”
阶下,林德的余党们果然窃窃私语起来。虽无人敢明言,那些交头接耳的眼神里,却透着“认亲忘养”“攀附皇家”的揣测,像细密的针,扎向君逸尘。
御史台的李御史本就与林德交好,此刻瞅准时机,抖着笏板出列,声音尖得像淬了冰:“圣上!臣有本奏!安王近日频频提及江南养父母,甚至欲迎入王府奉养,臣以为不妥!”
君逸尘立在阶下,脊背挺得笔直,闻言眉头微蹙——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李御史又道:“自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安王既已认回太妃,便是皇家血脉,当以侍奉生母为要。若一味厚待外姓养父母,岂不是本末倒置?民间尚且知‘生恩大于天’,何况皇家?若真让外姓养父母住进安王府,与皇家亲眷同处——”他加重了语气,声音在金銮殿里回荡,带着刻意煽动的尖锐,“传扬出去,天下人会怎么说?说皇家连‘亲疏’都不分了吗?”
这话像根冰针,瞬间刺破殿内的平静。几个与李御史交好的官员立刻附和:“李御史所言极是!君氏夫妇纵有养育之功,终究是外姓,安王当以皇家体面为重!”
君逸尘跨步出列,目光如炬,扫过众人,声音沉得像压着铅:“诸位大人可知,臣的养父母为抚育臣,终生未育?”
殿内骤然安静。连圣上也微微前倾了身子,等着他的下文。
君逸尘深吸一口气,字字砸在金砖上,带着金石般的铿锵:“当年母亲怀了身孕,却因怕分心照顾不好襁褓中的臣,硬生生舍了腹中骨肉。二十八年,他们视我如命,从未让我受过半分委屈……”
“臣生母在深宫牵挂臣二十八年,是生恩;养父母护臣二十八年,为臣舍亲骨肉,是救命之恩、再造之恩!”他叩首时额头青筋暴起,声音带着压抑的哽咽,“若臣因认回生母便冷待养父母,才是真的忘恩负义,才是真的丢了皇家的脸!”
惠太妃虽不在殿中,却早通过崔承顺递了密折。此刻圣上展开密折,见上面写着“君氏夫妇待逸尘,胜似己出,臣虽为生母,亦感激涕零。若能迎其入府,方显皇家重情,而非重势;若拒之,反落人口实,说皇家凉薄”,圣上眼中渐生暖意,看向李御史的目光也冷了几分。
“李御史,”圣上抬眼,声音浸着威严,“你家中可有子女?”
李御史一怔,不知圣上为何有此一问,忙躬身答道:“回圣上,有一子。”
“那你该懂,”圣上缓缓道,“父母之爱,从不在‘生’与‘养’的分别,只在‘舍’与‘护’的真心。君氏夫妇为朕的皇弟舍亲骨肉,这份情,比金銮殿的梁柱还坚。朕若不准安王尽孝,才是真的寒了天下父母心。”
他不再看李御史,转向君逸尘,朗声道:“你养父母之事,朕准了。且朕要亲自下旨——”说着抬手示意太监拟旨,声音掷地有声,传遍大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