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武侠修真>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第525章 芦台盐场!怎一个苦字了得?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5章 芦台盐场!怎一个苦字了得?(2 / 2)

说实话,老朱这个人,确实是不好评价。

他身上的矛盾感,几乎贯穿了整个洪武朝,既有着让后世称道的民本情怀,也有着让时人窒息的专制铁腕,就像一块正反两面截然不同的硬币,让人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定义。

你说他伟大吧,他确实担得起“伟大”二字。

作为从底层佃农、放牛娃一路摸爬滚打,最终推翻元朝暴政、建立大明的帝王,他比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更清楚平民百姓的苦难。

为了护佑百姓,他不惜打破官僚集团的利益壁垒,亲自编写《大诰》——这部被后世认为“略显离谱”的法典,里面详细记载了贪官污吏的各种罪行,甚至将剥皮实草、凌迟处死等酷刑写入其中,用最直白、最血腥的方式震慑官员,让他们不敢欺压百姓。

在反贪反腐上,老朱更是做到了“零容忍”,不管是位高权重的开国勋贵,还是基层的小吏,只要牵涉贪腐,哪怕只贪了几十两银子,也必然会被追查到底,逮着就往死里整。

洪武年间的“空印案”、“郭桓案”,动辄牵连数万人,虽有扩大化之嫌,却也实实在在地刹住了官场的贪腐风气,让百姓得以在相对清明的环境里休养生息。

从这一点上来看,老朱确实是一位心系百姓、敢于革新的伟大帝王。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朱重八同志骨子里的“小农思想”和“家天下”观念,又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策略,让很多政策带上了强烈的专制色彩,甚至可以说,有些事情做得并不地道。

他一生都在追求“稳定”,这种稳定不是百姓自主选择的幸福,而是他眼中“可控”的秩序——百姓老老实实耕田,官员规规矩矩办事,整个大明天下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按照他设定的轨道运转,不容有丝毫偏差。

比如路引制度,就是他维护这种“可控秩序”最直接的工具。

按照大明律令,百姓凡是离开所属州县百里之外,就必须向官府申请路引,若是没有路引擅自出行,士兵会将其以逃兵论处,普通百姓则按“偷渡”治罪。

“偷渡”的惩罚绝非小事,最轻也是杖八十——要知道,明朝的杖刑用的是大竹板,杖八十下去,就算是身强体壮的汉子,也得皮开肉绽,侥幸不死也会落下终身残疾,更别说老弱妇孺了。

而且,申请路引的流程繁琐到让人望而却步:首先要向本乡的里正、甲首提交申请,详细说明出行的理由、目的地和返回时间;里正、甲首核实无误后,再呈报给州县衙门;州县官员审核通过,才会发放路引。

路引上要密密麻麻注明申请人的姓名、年龄、相貌特征、家庭住址,甚至连出行的具体事项(如探亲、经商、求医)、起止地点的详细地名,以及必须返回的期限,都要一一写清,半点不能含糊。

之所以把流程设计得这么麻烦,本质上就是朝廷有意为之——通过层层审批、处处限制,让百姓主动放弃远行的念头。

所谓“路引”,看似是出行的凭证,实则是朝廷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将百姓牢牢束缚在土地上的一种强制措施。

这位草根皇帝的逻辑很简单:人是税的根源,地是税的载体,一旦人跑了,土地没人耕种就会荒芜,朝廷就收不到粮食税、人头税;没有税收,国库就会空虚,军队就没了军饷,大明的江山就会不稳。

所以,他必须用路引把人“钉”在土地上,确保每一个百姓都能成为朝廷税收的“稳定来源”。

你说什么?世界这么大,你想去看看?

在老朱的治国理念里,这种想法简直是大逆不道——腿给你打断信不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