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1章 孤雁裂霜天(2 / 2)

刘应坤接话。

“这竹长得密,适合观赏。”

朱慈炅不置可否,继续在竹林小径中前行。

刘应坤跟在身后解说。

“这是粉绿竹,景岳先生特意遣人送来的,小皇爷平时喝的竹叶泡开水,就是用的这种竹叶。景岳先生说这竹可以药用,奴婢安排有人专门照顾。”

朱慈炅停顿了下。

“可靠吗?以后内厂、东厂和密卫都安排人照看,记录。如果一定要用,可以多种几处。”

刘应坤额间汗水都出来了,他张口就来,皇帝安全不要了啊。他连忙俯首。

“奴婢明白。”

朱慈炅在凉亭驻足,看向这竹林小道,这设置颇具匠心,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天热时在这里倒是可以避暑读书,就是不知道蚊虫多不多。

穿过竹林,朱慈炅就远远看到了紫禁城玄武门宫墙,和值岗的昭武卫士兵,宫墙上的士兵也发现了皇帝一行,纷纷从城墙上冒出脑袋。

朱慈炅停步,向他们挥手,这群士兵吓坏了,赶紧挺直腰杆,还有一半消失不见,迅速站到了城墙的另一边。

朱慈炅被他们突然冒头又突然消失逗笑了,这群昭武卫肯定有不少皇民义务兵,不然不会对他这么好奇,老昭武卫的小兵朱慈炅好多都认识,早对他免疫了。

不过他今天没有上城墙见他们的打算,见到皇民义务兵,他瞬间就想起了周王在西宫书房内提起的义田案,思绪翻飞。

他根本就不记得新中国是如何解决宗族问题的,虽然偏远地区一直有宗族势力长期霸占基层,形同黑社会般的存在。但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都已经不会理会什么宗族了,宗族问题似乎早已经消失了,没有人会关注这个问题。

朱光明家族据说为洪武后裔,因长期战乱迁徙,家中连族谱都未留存,更不知出自哪一支,太祖定下的字辈的鞑清时代就消失了。

所谓的家族也不过是祭奠始迁始祖,才传五代,所有男男女女加一起也不过百多人。

朱光明的父亲更是参军后离开了老家,进了城,朱光明小时候学校里就他一个人姓朱。朱光明对家族仅存的记忆,便是给老家捐了两万块钱,以此彰显自己事业有成。

朱光明作为太祖遗落在外的苗裔,他们家族其实也一直存在回归宗族的愿望,但经历了改姓避开字辈等事,即便他们有始迁始祖的名字和一个奉节地名,想要与其他族人续接上基本不可能。

朱光明也只能隐约推测他们可能是当年夔东十三家挟持的宗室后裔,但所谓的夔东十三家是李闯残余,他们转战大半个中国,消灭的只是藩王,诸藩那些吃不饱的宗室被裹挟绝对不少,哪一支都有可能。

今天的朱慈炅依然保存着前世朴素的宗族情感,所以他对诸藩其实都很好,因为他不知道哪家有他前世的祖宗。

朱慈炅深知这种宗族情感是整个文明的基石,更是血缘纽带下的向心力,凝聚力,绝不仅仅是所谓的封建残余。

但是,作为大明皇帝的朱慈炅也同时明白,宗法社会对国家行政的可怕阻力,甚至是文明进步的绊脚石。对大明而言,爬在大明身上吸血的就是这些以宗法为纽带的士绅大族。

朱慈炅纠结着小脸,下意识的在内花园缓行,宫廷重建的奢华被他无视,他欣赏不来那些草木山石之美。

眼前又是一个小湖泊,比西宫那边的人工御湖还大一点,湖中还有人造的小岛,颇有些北京西苑太液池的味道,不对,是北京抄南京的。

“小皇爷,这内湖也是和玄武湖相连的,这湖边的野芦苇奴婢特意保留了一段,水草养鱼。小皇爷等天气好了,可以到这边来钓鱼,这里的鱼说不定更大。”

刘应坤讨好的声音传来。

朱慈炅稍稍顿足,平静的湖面一只孤雁被人群惊起,扑闪着翅膀,撕裂寒风,向北飞去,翼影扫过玄武门箭楼。

朱慈炅的目光随它向北,喃喃开口。

“北方,早下雪了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