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遵命!”尉景、封隆之等人轰然应命,随即领令去了。
。。。。。。。
白檀城外东大营。李诚有急件传来,称李神接到了朝廷的圣旨,令他兵伐平州:言下之意是朝廷对李神深为不满,令他尽快歼灭葛荣,收复平州,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小打小闹。李神接到圣旨后,在幽州渔阳郡土垠县整顿兵马,历数葛荣十宗罪,将欲与葛荣决一死战。
其实定州刺史杨津、瀛州新刺史元谌、沧州刺史邓俨也接到了朝廷圣旨,朝廷让他们出兵助战,然而定州、瀛州早就打残了。杨津只有六千兵马可用;新上任的元谌更加指望不上,他竟然只有自己的亲兵和两千杂兵。而邓俨倒是出兵两万,却不知道他能不能赶得上大决战。
葛荣也在抓紧时间备战,并且得到平州伪刺史任褒、伪平州司马朱昌符响应,两人从辽西郡率两万五千平州军南下支援。
“元都督,形势对李大都督不利啊!”卫铉目光看着元孚,神情凝重的说道:“葛荣从幽州逃往平州之行,是一场去除‘杂质’的旅行。老弱病残走后,剩下的三万五千多人俱是死忠分子、俱是精锐,如今又有两万五千名边军支援,可用精兵足有六万。”
“李大都督帐下的相州兵、殷州兵不堪战,能用的精兵只有元都督留给他的一万多名羽林军。若想胜葛荣,唯有把来源复杂、阳奉阴违的三万精兵整合起来。然而朝廷催促得紧,李大都督接下来不好办了。”
“唉!”元孚不禁叹了口气,他从洛阳带四万精锐与李神汇合,崔秉和其中的一万精骑孤军深入,开始是连战连胜,动摇敌军军心,然而局势突然逆转,落得全军覆没下场。另外两万被他和崔楷带来安州。剩下一万就是李神能够动用的精兵了,剩下那三万精兵有些不太可靠。
军队可不可靠还是次要,关键是朝廷在河北局势一片大好之时,又一次故态复萌,强令李神出兵,难不成他们希望李神像元深那般兵败身亡才甘心?
默然半晌,元孚问出了自己担心的问题:“卫都督,你说李大都督会不会步广阳王后尘?”
“不会!”卫铉摇了摇头:“李大都督与庄广阳王不同,广阳王兵微将寡、孤立无援、武装不齐,定州又是四面漏风。李大都督兵力集中、粮草充足,又有援军。就算灭不了葛荣,也不会大败。”
卫铉手握重兵、从无败绩,说话也能让人信服。
“那我放心了。”元孚暗自松了一口气。当他端起茶碗想要喝;卫雷忽然冲入大帐:“主公不好了,前方斥候来报,任城王在要水镇大败,三万五千大军全完了。”
“啊?”元孚顿时大吃一惊,茶碗也落到地上。卫铉和陈元康、杜弼、尧雄、韩轨、达奚武、厍狄干、慕容俨等人也是面面相觑。
卫铉回过神来,霍然起身道:“消息是否准确?”
“千真万确。”卫雷给出准确答案,将元彝兵败始末说了一遍。
卫铉顿时默然,他是想让元彝打头阵,却不希望元彝全军覆没,于是让崔楷前去接应。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他做梦都没有想到元彝竟然被尉景掘大要水淹了。
众人也是有些难以接受。
过了一会儿,卫铉对大家说道:“要水镇是个洼地,敌将为了诱使任城王放心入镇,自己也是入镇扎营,然后又在斥候巡逻范围之外筑坝,这便让人本能的忽略了水攻之计。”
复盘完毕,他郑重叮嘱道:“诸位将军,正所谓骄兵必败,希望大家以此为鉴。今后扎营的之前,千万选好地形;更不能小看自己的敌人。”
“喏。”众将凛然应命。其实卫铉复盘的时候,众将也在想“如果我是元彝,我会不会上当?”
结果得出的答案是“会”。倒不是说贪图功劳,而是他们已经有些瞧不起叛军、有些轻视敌军。一旦轻视敌军,就会疏忽大意,上当中计。
“卫将军,任城王和崔刺史现在何处?”卫铉向卫雷问道:“敌军兵力多少,现在又是什么情况?”
“禀主公,任城王和崔刺史率军监视敌军,等候主公消息。”卫雷道:“叛军兵力三万,骑兵五千,步卒两万五。据说他们正在要水镇打捞任城王留下的粮草辎重,并且由筏子送往大要水东岸。”
“看来尉景是打算见好就收,返回化隆城。然而世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卫铉环视一周,向众人说道:“化隆城与杜洛周坐镇的方城相距一百七十多里,化隆城和要水镇又有相距八十多里,所以要水镇和方城的距离是两百五十多里……我决定先把尉景消灭在化隆城和要水镇之间,当杜洛周派兵来援,为时已晚。”
打定出兵的主意之后,卫铉开始进行作战安排:“卫雷,你让崔刺史和任城王紧盯敌军,绝对不能让对方走得太过轻松。记住了,一切以崔刺史为主。”
“喏。”
“元都督,你带本部兵马留守大营。我率上党军横渡大要水,择机攻打敌军侧翼,同时保证崔刺史胜利过河。”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