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原定计划,这批粮食将主要通过吉布提港,依托中埃(塞)合作框架下协调的航运资源,分批运回。李振邦早已与相关方面敲定了船期和舱位,一切似乎都已安排妥当。
然而,就在准备启运的关键时刻,一个意外的消息从港口传来:原定承接运输任务的几家国际航运公司,突然告知舱位紧张,原定的船期需要大幅延后,理由是“承接了运价更高的、前往欧美方向的大型紧急订单”。
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基地所有人的头上。
“延期?要延多久?”李振邦在电话里急切地追问。
对方给出的答复模糊而官方:“至少需要等待两到三个航次,具体时间无法保证,要看欧美航线的情况…”
两三个航次!那意味着可能是一两个月甚至更久的等待!粮食不是工业品,长时间储存面临霉变、虫害、品质下降的巨大风险。更重要的是,这第一批粮食的成功运回,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延迟将打乱整个项目的节奏和国内对接的计划。
“这是借口!”方稷愤慨地说,“什么欧美订单,分明是看我们这是长期项目,想临时抬价,或者就是有意刁难!”
赵老眉头紧锁:“国际航运市场就是这样,唯利是图。我们这批粮食量虽然不小,但比起那些利润更高的集装箱货或者大宗能源,优先级自然被排后。”
基地管理层陷入焦虑之中。联系其他航运公司?临时找船,价格高昂不说,可靠性也难以保证,而且同样面临舱位和船期的问题。通过外交渠道施压?过程漫长,且效果难料。
就在这进退维谷之际,转机出现了。
几位一直在埃塞俄比亚从事工程基建、商贸等业务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通过商会渠道得知了中方农业基地遇到的运输困境。他们主动联系上了李振邦。
其中一位姓陈的企业家,话语朴实而有力:“李总,听说咱们自己种的粮食运不回去?这怎么行!我们公司正好有一批建材和设备,原定下周从吉布提港发运。没关系,我们的货可以等!先把粮食运回去!这是大事!”
另一位王总也立刻响应:“对!我们订的舱位也先让出来!粮食不等人!咱们中国人自己在海外搞出点成绩不容易,不能让这点运输问题卡了脖子!”
这些民营企业,规模或许不如大型国企庞大,但他们深谙在海外抱团发展、互帮互助的道理。在这种关键时刻,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和担当。短短几天内,几家民营企业通过内部协调,将他们早已预定好的、近期即将启航的货船舱位,紧急调剂了出来,优先保障这批小麦的运输。
雪中送炭,莫过于此。
看着满载着金色麦粒的卡车,终于得以顺利驶向吉布提港,装上那艘飘扬着五星红旗、由中资企业协调的货轮时,李振邦、方稷等人心中充满了感激,也深受触动。
“看到了吗?”李振邦站在码头,望着巨大的吊臂将集装箱稳稳装上船,感慨万千,“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我们自己人!靠市场的力量,太被动,太不可控!”
方稷重重地点点头:“这次是多亏了这些有情怀、有担当的民营企业家挺身而出。但我们不能每次都指望运气和同胞的情谊。这条粮食运输的生命线,必须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这次有惊无险的运输经历,如同一剂强效催化剂,彻底坚定了项目高层的一个决心:必须尽快申请开通由国家主导、专门服务于非洲农业合作项目的海事运输公司或稳定航线!
在随后发给国内的紧急报告和项目进展汇报中,李振邦将运输受阻和民营企业家鼎力相助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并附上了强烈的建议:
“…此次事件深刻表明,国际航运供应链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易受市场波动和国际关系影响,已对我海外粮食基地的可持续运营构成实质性威胁。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障海外成果稳定回运,急需建立一条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粮食运输专用通道。建议国家层面统筹考虑,支持成立专项海事运输公司或开设定点定期航线,将非洲粮食回运纳入国家供应链安全保障体系…”
这封沉甸甸的报告,带着第一批丰收小麦的麦香,也带着海外拓荒者们深刻的教训和迫切的期望,飞向了北京。
货轮拉响汽笛,缓缓驶离吉布提港,向着东方故土的方向破浪前行。甲板下,是来自非洲高原的第一抹金色希望。而李振邦他们知道,让这金色希望持续流淌的“运河”,需要更坚实、更自主的基石。这艘货轮的启航,不仅运走了粮食,也运走了一个更加坚定的决心。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