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灵异恐怖>时砂遗楼> 第792章 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92章 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1 / 1)

初秋的 1913 年苏州巷弄里,68 岁的剪纸艺人周奶奶正坐在窗边,戴着老花镜专注地裁剪红纸。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她布满老茧的手上,剪刀在红纸间游走,很快,一幅 “序能瑞兽” 剪纸便栩栩如生 —— 瑞兽身上的纹路融入了 1913 年特有的地脉符文,既是传统剪纸技艺的延续,又带着时空文化的独特印记。

“周奶奶,您申请的‘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批下来啦!这是两万块大洋,以后您带徒弟、研究新纹样,都有资金支持了!” 巷口传来清脆的声音,是负责文化传承工作的小李,她手里拿着拨款凭证,快步走进院子。周奶奶放下剪刀,接过凭证,激动得眼眶泛红:“真的批下来了?太好了!之前想收几个徒弟,可买红纸、备工具都要花钱,一直没敢开口。现在有了这笔钱,我就能把剪纸手艺好好传下去了!”

这是各时空为扶持文化传承人推出的重要举措。1913 年率先设立 “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对剪纸、木雕、苏绣等传统技艺传承人,根据技艺水平和传承需求,给予每年 1 - 3 万大洋的资金支持,用于材料采购、收徒授课、技艺研发等。周奶奶用这笔资金购置了大批红纸和特制剪刀,在巷口开设了 “周奶奶剪纸坊”,免费招收学徒,还尝试将 1913 年的序能符文融入传统剪纸纹样,创作出 “时空祈福” 系列作品,深受当地人喜爱。

1938 年的重庆,专项资金则向战时文化传承倾斜。82 岁的川剧变脸艺人赵师傅,因战乱导致戏班解散,一度只能靠街头卖艺维持生计。得知 “文化传承人专项资金” 整策后,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提交了申请,没想到不仅获得 3000 块法币的资助,还收到了政府分配的临时戏台。“有了戏台,我就能重新组班演出,还能收徒弟教变脸!” 赵师傅激动地对前来送资金的工作人员说。如今,他的 “赵家班” 已招收 8 名学徒,每周在戏台演出 3 场,川剧变脸的绝活再次在重庆街头响起掌声,不少年轻人看完演出后,主动拜师学艺。

除了资金支持,各时空还定期举办 “文化传承人培训班”,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1967 年的杭州,“非遗传承创新培训班” 在西湖边的文化礼堂开课,来自 1913 年的苏绣艺人、1938 年的竹编艺人与 1967 年的年轻设计师齐聚一堂,既学习传统技艺的精髓,又交流现代设计理念。

培训班上,1913 年的苏绣艺人王阿姨正在展示 “序能花鸟” 苏绣 —— 绣品中的花鸟用金线勾勒,在阳光下会呈现出淡青色的光晕,这是她用 1913 年的蚕丝与序能丝线混合绣制的成果。“以前苏绣只用普通丝线,颜色单调,加入序能丝线后,绣品更有灵气了。” 王阿姨一边演示针法,一边说。1967 年的设计师小林凑过来,仔细观察绣品:“王阿姨,您这手艺太厉害了!要是把苏绣印在现代服饰上,肯定特别受欢迎。我们可以合作,我负责设计款式,您负责绣制图案,让苏绣走进年轻人的衣柜。” 王阿姨笑着点头:“太好了!我正愁老手艺没人懂,有你们帮忙,苏绣一定能火起来!”

1938 年的竹编艺人陈师傅,在培训班上也收获满满。他带来的传统竹篮虽然做工精细,但样式陈旧,很少有人问津。在 1967 在工艺老师的指导下,他将竹编与现代收纳理念结合,设计出 “分层竹编收纳盒”,还在竹编表面雕刻简单的战地纹样,既实用又有纪念意义。“以前总觉得老手艺不能改,现在才知道,创新才能让它活下去。” 陈师傅拿着改良后的收纳盒,兴奋地说。培训班结束后,他带着新设计的竹编产品参加了 1967 年的文创展会,订单源源不断,还收了 5 名年轻学徒,专门教授改良后的竹编技艺。

为了让文化传承后继有人,各时空还推出 “师徒结对” 计划,鼓励老艺人收徒,政府给予学徒生活补贴。1913 年的木雕艺人老杨,手艺精湛却因担心徒弟吃不了苦,多年未收徒。在 “师徒结对” 计划的鼓励下,他招收了两名 18 岁的年轻人,政府每月给每个徒弟发放 20 块大洋的生活补贴,还为老杨提供 “传艺津贴”。“现在徒弟们不用为生计发愁,能安心学手艺。” 老杨说。徒弟阿明每天跟着老杨学习木雕,从打磨木料到雕刻纹样,一丝不苟。“杨师傅教得特别认真,连雕刻时的力道都手把手教。我一定要学好这门手艺,以后也当文化传承人。” 阿明说。

文化传承人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1967 年举办的 “跨时空非遗文化展” 上,来自各时空的传承人带着作品参展,周奶奶的剪纸、赵师傅的川剧变脸、王阿姨的苏绣等作品,吸引了大批观众。展会现场还为优秀传承人颁发 “文化传承贡献奖”,江浅为周奶奶颁奖时,笑着说:“您的剪纸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还融入了时空文化,让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这就是传承的意义。” 周奶奶接过奖牌,激动地说:“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让剪纸手艺代代相传!”

如今,各时空的文化传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1913 年的 “序能剪纸” 成为当地特色文创产品,远销 1938 年和 1967 年;1938 年的川剧戏班不仅在本地演出,还到 1913 年和 1967 年巡演,让更多人爱上川剧;1967 年的苏绣服饰走进国际市场,成为文化交流的名片。江浅在考察文化传承工作时,看到老艺人悉心传艺、年轻人认真学艺的场景,感慨地说:“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与扶持,不仅保护了传统技艺,更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只要我们持续发力,传统文化就会像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永远传承下去。”

夕阳下,1913 年的剪纸坊里,周奶奶正带着徒弟们裁剪新的纹样;1938 年的戏台上,赵师傅的徒弟们正在排练变脸;1967 年的苏绣工坊里,王阿姨与小林正在设计新款服饰。不同时空的文化传承人,用坚守与创新,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