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 1967 年时空科学研究院,阳光透过玻璃穹顶,在地面投射出斑斓的光影。来自 1913 年、1938 年、1967 连三个时空的 120 名青少年,身着印着 “时空探索者” 字样的营服,背着装满笔记本的背包,叽叽喳喳地聚集在研究院大门前。国际青少年时空科学交流营开营仪式刚结束,他们便迫不及待地等着进入这座 “时空科学圣殿”。江浅笑着走上前,手里拿着彩色的分组卡片:“接下来的五天,你们将和不同时空的伙伴组队,一起解锁时空科学的奥秘。记住,多提问、多动手、多交流,这才是探索的真谛!”
第一站是研究院的 “时空能量实验室”。推开门,巨大的银色实验台映入眼帘,台上摆放着 “以太序能模拟器”“时空波动检测仪” 等先进设备,屏幕上跳动着蓝紫色的能量曲线。1967 年的科研导师张博士,拿起一个拳头大小的透明容器,里面装着泛着微光的液体:“这是浓缩的时空能量液,当我们通过模拟器改变它的频率,就能看到不同时空的能量形态。” 说着,他按下按钮,模拟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容器里的液体瞬间变成漩涡状,投射在墙上的光影也随之变化 —— 一会儿是 1913 年雾灵山的地脉纹路,一会儿是 1938 年战地星门的能量轨迹。
“太神奇了!这和我爷爷说的‘地脉灵气’一模一样!”1913 年的少年阿明激动地踮起脚尖,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影。他身边,1938 年的少女小林推了推眼镜,指着屏幕上的曲线问:“张博士,为什么 1938 年的能量曲线波动这么大?是因为战争影响吗?” 张博士赞许地点头:“没错,剧烈的外力冲击会干扰时空能量场,当年修复战地星门,就是要让这条曲线恢复平稳。现在,你们可以分组动手试试,调整模拟器参数,看看能不能让能量曲线稳定下来。”
阿明和小林分到一组,还加入了 1967 年的男孩小宇。阿明凭着在家观察地脉的经验,提议:“咱们先把频率调到和 1913 年地脉相似的数值,说不定能找到稳定的规律。” 小宇立刻操作仪器,将频率旋钮转到 “5.8hz”,小林则紧盯着波动检测仪:“有变化了!曲线平缓了一些,但还在抖。” 三人反复调试,从频率到能量输入强度,试了十几次,终于在将频率稳定在 “5.6hz”、能量输入调至 “30%” 时,屏幕上的曲线变成了平滑的波浪线。“成功了!” 三人击掌欢呼,阿明兴奋地说:“原来不管哪个时空,能量稳定的核心都是找到‘平衡感’!”
第二天,交流营的活动转到 “星门技术实验室”。这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星门模型,从 1913 用木质结构的 “地脉星门”,到 1938 连钢铁材质的 “战地应急星门”,再到 1967 连全智能控制的 “跨时空星门”,仿佛一条时空科技发展的长廊。科研导师李工程师,打开了一台 “星门模拟驾驶舱”,邀请青少年们体验 “虚拟时空穿梭”。
1938 年的男孩小虎第一个报名,戴上 VR 眼镜坐进驾驶舱,双手紧握操纵杆。眼前的场景瞬间变成 1913 年的序能学堂村,田埂上的序能稻子随风摇摆。“前方 500 米有地脉能量节点,请注意规避!” 耳机里传来提示音,小虎紧张地转动操纵杆,驾驶舱随之轻微晃动。“哎呀,差点撞上!” 他吐了吐舌头,旁边的 1967 年女孩莉莉笑着支招:“你看屏幕右下角的能量分布图,绕开红色区域就行,我刚才试过,特别简单!” 在莉莉的指导下,小虎顺利完成了从 1913 年到 1938 年的 “穿梭”,摘下 VR 眼镜时,额头上满是汗珠:“虽然是模拟的,但感觉和真的在穿越一样,太刺激了!以后我也要当星门驾驶员!”
除了实地体验,交流营还安排了 “小组课题研究”。青少年们围绕 “时空旅行的可能性”“时空能量的可持续利用” 两个核心话题,自由组建 6 人小组,用三天时间查阅资料、讨论方案,最后进行成果展示。阿明、小林、小宇和来自 1913 年的女孩小雅、1938 年的男孩阿杰、1967 年的女孩米娅,组成了 “时空能量探索组”,选择研究 “时空能量的可持续利用”。
第一天下午,他们就扎进了研究院的资料室。书架上摆满了《地脉序能利用手册》《时空能量转化技术》等书籍,还有 1938 年战地能量回收的珍贵档案。小雅翻到一本 1913 年的农耕记录,眼睛一亮:“你们看,1913 年的农民会用序能符文储存地脉能量,冬天用来给农田保温,这算不算早期的能量储存技术?” 阿杰立刻接话:“1938 年我们在战地用过‘能量回收装置’,把炮弹爆炸产生的多余能量收集起来,给通讯设备供电,就是效率太低了。” 小宇拿出平板电脑,调出 1967 年的 “太阳能蓄能融合技术” 资料:“现在我们能把太阳能和时空能量结合,但收集设备太贵,很难普及。”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一边讨论,一边向科研导师请教。张博士建议:“可以试试把 1913 年的符文储存、1938 年的回收装置和 1967 年的融合技术结合,设计一个低成本的‘多源能量收集系统’。” 按照这个思路,他们分工协作:阿明和小雅负责设计符文储存模块,参考 1913 年的传统符文,简化图案提高能量储存效率;阿杰和小林绘制能量回收装置草图,优化 1938 练设备的结构,降低成本;小宇和米娅则计算太阳能与时空能量的融合比例,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展示当天,“时空能量探索组” 的展台前围满了人。阿明拿着设计图,自信地讲解:“我们的系统分为三部分,首先用 1938 年改进版的回收装置,收集生活中的多余能量,比如家电待机能耗、汽车尾气热量;然后通过 1913 年的简化符文模块储存能量;最后用 1967 年的融合技术,将这些能量与太阳能、地脉能量整合,供家庭使用。经测算,一套系统成本只要 1967 年现有设备的三分之一,特别适合推广到 1913 年的农村和 1938 年的战后地区!”
台下,江浅笑着点头,1913 年的科研专家周教授也忍不住提问:“你们考虑过不同时空的能量差异吗?比如 1913 年的地脉能量强,1938 年的能量波动大,系统能适配吗?” 小林立刻回答:“我们设计了‘智能调节芯片’,能自动识别不同时空的能量特点,调整运行参数,就像给系统装了‘自适应大脑’!” 周教授竖起大拇指:“太精彩了!你们不仅结合了各时空的技术优势,还考虑到了实际应用场景,这就是跨时空交流的价值!”
另一组 “时空旅行畅想组” 则围绕 “时空旅行的可能性” 展开讨论。1967 年的男孩小凯认为:“未来只要突破‘时空壁垒’,就能实现双向旅行,但必须制定严格的规则,不然会打乱各时空的秩序。”1913 年的女孩玲玲反驳:“我觉得不能随便旅行,1913 年的生活节奏慢,突然来很多未来人,肯定会乱套!可以先开通‘单向参观通道’,让大家只能看不能干预。”1938 年的男孩小辉补充:“还要考虑安全问题,1938 年有战争遗址,时空旅行可能会触发能量紊乱,必须有守护者跟着才行。” 他们的讨论激烈又充满创意,连科研导师都忍不住加入,分享最新的研究进展。
闭营仪式上,每个小组都获得了 “时空科学探索奖”。江浅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感慨地说:“这五天里,我看到了你们对科学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更看到了不同时空青少年之间的默契与合作。时空科学的未来,就掌握在你们手中!希望你们带着这次交流的收获,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未来成为连接不同时空的桥梁。”
夕阳西下,青少年们互相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以后通过 “时空科学云平台” 分享研究成果。1913 年的阿明给 1967 年的小宇递上一张亲手画的序能符文:“这是我家的‘幸运符文’,能稳定能量,以后做实验遇到难题,就看看它!” 小宇则回赠了一个迷你时空能量模拟器模型:“随时可以用它做模拟实验,记得和我分享你的新发现!”
离开研究院时,孩子们频频回头,看着那座充满魔力的建筑。交流营虽然结束了,但对时空科学的探索之旅才刚刚开始,那些在实验室里的动手实践、讨论中的思维碰撞,早已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的种子,等待着在未来绽放出跨越时空的光芒 。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