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 1967 年国际生态保护总部,巨大的圆形会议桌旁,坐着来自 60 多个国家的环境部长与生态专家。桌面中央的全息投影,正展示着全球时空生态地图 —— 红色区域标注着生态脆弱带,蓝色光点代表已建成的跨国保护区域,绿色线条则是正在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江浅穿着印有 “全球生态守护” 标识的深蓝色正装,手持激光笔,指向地图上 1913 年雾灵山与 1938 年湿地相连的区域:“这里是时空能量交汇的核心地带,却因人类活动和时空能量波动,面临着物种减少、土壤退化的问题。今天,我们需要共同制定目标,让全球力量联动起来,守护这片‘时空生态枢纽’。”
会议现场,各国代表展开热烈讨论。巴西环境部长指着亚马逊雨林区域的红色预警:“我们的雨林监测数据显示,近五年时空能量紊乱导致雨林碳吸收能力下降 12%,需要各国共享‘时空能量调节技术’,帮助我们稳定雨林生态。” 中国代表立刻回应:“我们在 1913 年雾灵山研发的‘地脉能量稳定装置’已通过实践验证,能有效调节局部时空能量场,会后可派技术团队前往巴西,结合雨林生态特点优化设备。” 经过三天的磋商,各国共同签署《全球时空生态保护公约》,明确未来五年目标:建成 10 各跨国界生态保护区,将时空生态脆弱区面积减少 30%,濒危物种保护率提升至 85%,并约定每季度召开视频会议,评估行动计划执行效果。
公约签署后,首个跨国生态保护项目 ——“亚欧时空生态走廊” 迅速启动。该走廊连接 1913 年中国雾灵山、1938 年波兰湿地、1967 连德国黑森林,覆盖三国交界的 5000 平方公里区域,旨在保护迁徙物种的时空迁徙通道。在项目启动现场,中、波、德三国的生态团队共同安装 “时空生态监测桩”—— 这种银色的柱状设备,能同时监测土壤肥力、水质、时空能量波动及物种活动轨迹,数据实时同步到三国共享的 “全球时空生态监测平台”。
中国生态专家周博士蹲在监测桩旁,调试设备参数:“这个监测桩的核心芯片,融合了 1913 年的地脉感应技术和 1967 年的量子传感技术,能精准捕捉到朱鹮等迁徙鸟类的时空活动信号。” 波兰生态学家安娜指着远处的湿地:“去年,我们发现朱鹮的迁徙路线因时空能量紊乱偏移了 20 公里,导致部分幼鸟无法抵达繁殖地。有了这个监测网络,我们能提前预警能量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德国专家补充道:“我们还在走廊沿线设置了‘时空能量缓冲带’,种植能调节能量场的特有植物,为迁徙物种打造安全的‘生态驿站’。”
半年后,“全球时空生态监测平台” 传来好消息:朱鹮的迁徙路线回归正常,幼鸟存活率较去年提升 40%。在平台的实时影像中,能看到成群的朱鹮掠过湿地,停落在 “生态驿站” 的树梢上。江浅在季度评估会议上展示着数据:“这证明跨国联动保护的有效性。下一步,我们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南美洲亚马逊流域,让更多迁徙物种拥有安全的‘时空通道’。”
除了地面监测网络,“全球时空监测卫星群” 的投入使用,让生态监测实现了 “天地一体”。在 1967 年的卫星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盯着巨大的显示屏,上面显示着卫星传回的全球生态数据。“江主任,卫星监测到 1938 年战地遗址周边的时空能量出现异常波动,伴随土壤沙化加速,可能引发小规模沙尘暴。” 监测员小李指着屏幕上的黄色预警区域说。江浅立刻通过视频会议,连线当地生态团队和周边三国的应急小组:“我们将启动‘时空生态应急响应预案’,中国团队提供‘能量固沙装置’,俄罗斯团队调派防风林苗木,蒙古团队协助现场施工,务必在一周内控制沙化趋势。”
三天后,1938 在战地遗址的沙化区域,三国团队正紧张忙碌。中国工程师王工操作着 “能量固沙装置”—— 这台形似推土机的设备,能释放温和的时空能量波,将松散的沙粒凝结成稳固的 “沙结层”,同时激活土壤中的微生物活性。“你们看,装置走过的地方,沙子已经不再流动,微生物开始分解土壤中的养分,为后续种植苗木打下基础。” 王工对身边的俄罗斯队员说。俄罗斯队员则驾驶着植树机,将耐旱的樟子松苗木精准栽种在 “沙结层” 上:“这种苗木经过时空基因优化,能在能量波动区域正常生长,三年就能形成防风林带。” 经过一周的协作,沙化区域成功被控制,卫星监测显示,该区域的时空能量波动逐渐恢复稳定。
在应对全球性生态危机时,全球联动的力量更加凸显。2025 年,因某区域时空能量异常爆发,导致全球多处珊瑚礁出现大规模白化现象。消息传来,“全球时空生态联盟” 立刻组建跨国应急团队,汇集了海洋生物学、时空物理学、生态工程等领域的专家。在中国南海的珊瑚礁修复现场,专家们采用 “时空珊瑚修复技术”—— 先通过 “能量调节仪” 稳定珊瑚礁周边的时空能量场,再将经过基因优化、能适应能量波动的珊瑚幼虫,移植到白化的礁体上。
澳大利亚海洋生物学家马克,拿着珊瑚幼虫培养箱说:“我们从大堡礁采集了珊瑚样本,结合 1967 年的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能耐受时空能量波动的新品种。但单靠我们国家的力量,难以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修复。” 中国生态专家林博士笑着回应:“现在有了联盟的联动机制,我们已经在南海、澳大利亚大堡礁、加勒比海同步开展修复工作,共享培育技术和设备,修复效率比单独行动提升了 3 倍。” 经过半年的努力,全球珊瑚礁白化区域的 50% 重新恢复了色彩,监测数据显示,珊瑚礁的生态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环保技术和经验的共享,是全球生态改善的重要支撑。在 “全球时空环保技术博览会” 上,各国纷纷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中国展台的 “时空能量污水处理设备” 前,围满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工作人员演示着设备的工作原理:“这台设备能利用时空能量,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处理效率比传统设备高 60%,而且不需要复杂的管网,特别适合偏远地区。” 肯尼亚代表摩西看着清澈的出水,激动地说:“我们国家的很多村庄,因为缺乏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资源污染。如果能饮进这种设备,就能解决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江浅当即表示:“联盟将启动‘环保技术援助计划’,为发展中国家免费提供设备和技术培训,帮助你们建立本土化的生态保护体系。”
在博览会的 “经验交流区”,1913 年雾灵山的村民代表周大叔,正向各国代表分享 “地脉生态养护经验”:“我们祖辈流传下来的‘序能稻种植法’,通过稻鱼共生和地脉符文调节,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持土壤肥力。现在,我们结合 1967 年的生态监测技术,让这种传统方法更科学,土地肥力比十年前提升了 25%。” 印度代表立刻邀请周大叔前往印度,指导当地农民改良种植方式:“我们的恒河三角洲,也面临着土壤退化问题,希望能借鉴你们的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技术,实现生态与农业的双赢。”
随着全球联动的不断深化,时空生态环境逐渐呈现向好态势。《全球时空生态保护公约》执行三年后,全球时空生态脆弱区面积减少 28%,濒危物种保护率提升至 82%,超过预期目标。在年度总结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人说:“时空环境保护的全球联动,为应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提供了全新模式。它证明,只有打破国界与时空的限制,共享技术与经验,才能真正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江浅在大会上补充道:“未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联动机制,建立‘时空生态补偿基金’,帮助生态保护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大对青少年的生态教育,培养全球生态守护意识。让我们继续携手,让每个时空都充满生机与活力。”
夕阳下,1913 年的雾灵山,朱鹮在林间嬉戏;1938 年的湿地,芦苇随风摇曳;1967 年的城市,市民在生态公园散步。不同时空的生态美景,在全球联动的守护下,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