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 1967 年城市广场,巨大的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普通民众创作的时空艺术作品 —— 有小学生画的 “会飞的时空校车”,有退休老人拍摄的 “古今同框” 摄影,还有年轻人创作的 “跨时空诗歌”。屏幕下方,围着不少驻足观看的市民,不时有人拿出手机扫码,进入 “时空艺创” 在线平台,上传自己的作品。江浅穿着休闲的印花衬衫,站在人群中,看着屏幕上一幅名为《地脉与星空》的油画,画中 1913 年的稻田与 1967 年的星空交相辉映,笔触虽显稚嫩,却充满想象力。“这幅画的作者是位快递员,平时利用休息时间画画,通过平台分享后,已经吸引了上万名粉丝。” 江浅对身边的平台运营负责人说,“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真的让每个人都有了展示艺术才华的机会。”
“时空艺创” 平台上线仅半年,注册用户就突破 500 万,涵盖各个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平台设置了 “绘画专区”“摄影部落”“文学天地”“手工工坊” 等多个板块,民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上传不同形式的时空主题作品。在 “绘画专区”,来自 1913 年雾灵镇的 10 岁女孩朵朵,用彩铅画了《奶奶的时空针线筐》,画面里奶奶的针线筐里,既有 1913 年的绣花针、土布,又有 1967 年的发光丝线、智能缝纫机,旁边还趴着一只会穿越时空的小猫。作品下方,有上千条留言:“好有想象力,仿佛看到了不同时空的生活”“小猫的眼神太灵动了,像是真的能穿梭时空”。朵朵的妈妈笑着说:“以前朵朵总说自己不会画画,自从在平台上看到别人的作品,就跟着模仿,现在不仅画得越来越好,还能主动观察生活中的时空元素,这平台真是帮了大忙!”
在 “摄影部落”,65 岁的退休教师老郑是小有名气的 “时空摄影师”。他擅长带着相机穿梭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拍摄 “古今同框” 的照片 —— 在 1913 年的老宅院门口,用长焦镜头将远处 1967 年的摩天大楼 “拉” 进画面;在 1938 年的战地遗址旁,捕捉现代儿童嬉戏的身影,与遗址的沧桑形成对比。他的作品《时光的痕迹》,拍摄的是 1913 年的老井与 1967 年的智能饮水机并排而立的场景,井台上的青苔与饮水机的金属光泽相互映衬,引发网友热议。“我就是想通过照片,让大家看到不同时空的印记如何在当下共存。” 老郑在作品简介中写道。有网友留言:“看了您的照片,我才发现身边有这么多‘时空密码’,以后我也要学着观察和记录。”
“文学天地” 里,年轻人小陈创作的连载小说《时空邮局》深受欢迎。小说讲述了一个能连接不同时空的邮局,人们可以给过去或未来的自己、家人写信的故事。其中一章《给 1938 念爷爷的信》,讲述主角给在战地服役的爷爷写信,告诉爷爷未来的和平生活,字里行间充满温情,让不少读者落泪。“我爷爷就是 1938 年的老兵,小时候常听他讲战地故事,就想通过小说,搭建一个跨越时空的对话桥梁。” 小陈在直播分享时说,“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喜欢,还有读者给我留言,分享他们家人的时空故事,这些都成了我创作的灵感。”
除了线上平台,社区和学校也成为推动全民参与时空艺术创作的重要阵地。在 1967 年的阳光社区,每月都会举办 “时空艺创市集”,居民们带着自己的创作作品来到市集,摆摊展示、交流创作心得,还能互相交换作品。市集一角,70 岁的周奶奶正在展示她的 “时空拼布画”—— 用 1913 年的老土布、1938 年的旧军装布料、1967 年的碎花布,拼出不同时空的生活场景。“这块蓝色的布,是我婆婆 1913 年结婚时的嫁妆;这块带补丁的军装布,是我丈夫 1938 年参军时穿的衣服;这块碎花布,是我孙女去年给我买的。” 周奶奶指着拼布画,向围观的居民讲述布料背后的故事,“把这些布料拼在一起,就像把不同时空的家人‘聚’在了一起,特别有意义。” 居民们听得入神,不少人当场表示要跟着周奶奶学做拼布画。
社区还会定期组织 “时空艺术工作坊”,邀请专业艺术家指导居民创作。在最近一次 “摄影工作坊” 中,摄影师李老师教大家如何用手机拍摄 “时空错位” 照片。“大家可以找一个有历史感的场景,比如老街道,然后让模特穿着现代服装站在里面,利用光线和角度,拍出‘穿越’的效果。” 李老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技巧。居民王阿姨学得格外认真,她拿着手机,在社区的老槐树下,让孙子穿着现代的卡通外套,拍下了一张《老槐树下的时空娃》。“以前总觉得摄影是专业人士的事,没想到自己也能拍出这么有意思的照片!” 王阿姨看着手机里的作品,开心地说。
学校更是将时空艺术创作融入日常教学。在 1913 年的序能学堂村小学,美术课上,老师带着学生们用剪纸创作 “时空故事”。学生阿明剪了一幅《地脉守护者的一天》,画面里 1913 年的地脉守护者在田间劳作,1967 年的科技守护者在实验室研究,两人通过一道 “时空门” 互相挥手。“我希望不同时空的守护者能互相帮助,一起保护我们的家园。” 阿明向老师和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笑着说:“阿明的想法太棒了,剪纸不仅剪出了画面,还剪出了温暖的故事。” 除了美术课,语文课上,老师会让学生写 “时空日记”,想象自己穿越到不同时空的经历;音乐课上,学生们学唱 “时空歌谣”,用歌声讲述时空故事。
在 1967 年的实验中学,学校每年都会举办 “时空艺术节”,吸引全校师生参与。艺术节上,既有学生们编排的 “时空话剧”,演绎不同时空的人物相遇的故事;也有老师和学生共同创作的 “时空装置艺术”,用废旧材料制作出 “时空隧道”“能量树” 等作品;还有亲子合作的 “时空手账” 展览,记录家人眼中的时空变化。在今年的艺术节上,初二(3)班的学生们编排的话剧《跨越时空的课堂》,讲述了 1913 年的乡村学生和 1967 年的城市学生,通过 “时空投影” 互相听课、交流学习的故事。剧中,1913 年的学生向 1967 年的学生展示地脉种植技巧,1967 年的学生则教 1913 年的学生使用电脑,有趣的剧情和生动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排练话剧的时候,我们查了很多 1913 年的资料,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更加理解了时空文化的魅力。” 话剧主演小宇说。
全民参与时空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涵和形式,还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时空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传承意识。在 “时空艺创” 平台上,不少用户因为创作作品,开始主动了解 1913 年的地脉文化、1938 年的战地历史、1967 年的科技发展。退休工人老张,为了创作《战地记忆》系列油画,专门走访了 1938 年的战地遗址,采访了幸存的老兵,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以前对这些历史只是略知一二,通过创作,我才真正感受到当年战士们的不易,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老张说,他还把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捐给了当地的博物馆。
在阳光社区,因为 “时空艺创市集” 的举办,居民们对社区里的老建筑、老物件更加关注。大家自发成立了 “社区时空文化保护小组”,定期对社区里的 1913 年老宅院、1938 对战地纪念碑进行维护,还收集居民家中的老照片、老物件,在社区里办起了 “微型时空博物馆”。“以前觉得这些老东西没用,现在通过艺术创作,发现它们都是珍贵的文化财富,必须好好保护和传承。” 小组负责人王叔叔说。
江浅在考察全民时空艺术创作情况时,感慨地说:“每个人都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时空艺术创作的全民参与,让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成为每个人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方式。未来,我们要继续搭建更多线上线下平台,举办更多创作活动,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时空艺术之花在全社会绽放,推动社会文化更加繁荣发展。”
夕阳下,“时空艺创” 在线平台的电子屏上,新的作品还在不断上传;阳光社区的 “时空艺创市集” 里,居民们仍在热烈地交流创作心得;实验中学的校园里,学生们正在为下一届 “时空艺术节” 做准备。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创作着、表达着、传承着,让时空艺术真正融入生活,成为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生动注脚 。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