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资料册的第二天清晨,实验室的门刚打开,江浅就召集了临时扩充的研究团队 —— 除了小林和周教授,还加入了三位新成员:负责古文字破译的李教授、能量物理专家陈博士,以及擅长机关探测的赵工程师。石桌上,四本厚厚的资料册整齐排列,旁边还放着从地底带回的青铜匕首、罗盘等器物,晨光透过窗户,在桌面上投下长长的光影。
“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青铜棺阵的基础信息,但要成功开启中央棺木、解读地脉灵核的秘密,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江浅站在桌前,目光扫过每位成员,“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进行明确分工,大家各司其职,同时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信息同步。”
她首先看向李教授和周教授:“李教授、周教授,麻烦二位组成‘符号破译组’。李教授您擅长古文字,结合周教授对巫葬文化的了解,重点破解符号中‘编织纹理’对应的具体含义,比如‘横线编织’到底代表‘金’属性的哪项功能,‘点’的数量除了对应频率,是否还隐藏着其他指令。另外,还要结合《巫葬遗考》和兽皮卷,尝试还原‘五行启灵’仪式的完整咒语或操作口诀,这可能是激活符号能量的关键。”
李教授推了推眼镜,拿起《青铜棺符号特征册》翻了几页,眼神中透着专业的敏锐:“符号的‘编织纹理’很可能是‘巫文’的一种变体,我之前研究过类似的加密文字,需要先建立基础字符库。周教授对巫葬文化的熟悉,能帮我们排除错误解读方向,这个分工很合理。” 周教授也点头赞同:“我们可以从‘单眼神鸟’符号入手,它在多个棺木和工具上出现,应该是核心符号,破解它的含义,能为其他符号解读提供参照。”
接着,江浅转向陈博士和小林:“陈博士,您是能量物理专家,小林对青铜棺的能量波动已有初步研究,你们组成‘能量监测组’。首要任务是根据《青铜棺能量波动数据册》,在实验室搭建‘五行能量模拟系统’,精准还原金、木、水、火、土五种能量的波动频率和形态,测试不同能量组合后的平衡状态。同时,还要分析青铜盒子和红色晶体的能量传导特性,弄清楚符号如何‘控制’能量输出,为后续仪式中的能量调节提供数据支持。”
陈博士立刻拿起数据册,指着 “火” 位能量的强度数据说:“之前记录的强度范围波动较大,模拟时需要先确定‘标准强度基准’,我建议以‘火’位棺木中红色晶体的能量密度为参照,这样更贴近地底实际情况。” 小林补充道:“我已经整理好了各方位能量的波形图,我们可以用实验室的‘时空能量发生器’模拟波动,再通过光谱分析仪监测能量与青铜材质的相互作用。”
最后,江浅看向赵工程师:“赵工,您擅长机关探测,就麻烦您带领两位助手组成‘线索探寻组’。一方面,重新勘察钟楼地底空间,重点检查青铜棺阵周围的岩壁、地面,寻找是否有隐藏的机关按钮、能量通道或未被发现的密室,特别是中央棺木下方和工具库附近,古代巫者很可能留下备用的‘应急机关’或‘补充线索’;另一方面,仔细研究工具库带回的青铜器物,比如那个带符号的铜制观测仪,弄清楚它的具体使用方法,看是否能辅助能量监测或符号解读。”
赵工程师接过工具库的器物清单,目光落在 “铜制罗盘” 上:“这个罗盘的指针不仅能指向中央棺木,说不定还能感应地脉能量的细微变化,我们可以带着它去钟楼周边实地探测,看看地面上是否有与地底棺阵对应的‘能量标记’,这可能对寻找隐藏机关有帮助。”
分工明确后,各小组立刻投入工作。实验室瞬间分成三个 “工作区”:符号破译组在靠窗的长桌前,摊开符号图谱和古籍,李教授用毛笔在宣纸上临摹符号的编织纹理,周教授则在一旁查阅资料,时不时讨论几句;能量监测组在实验室中央,陈博士调试着时空能量发生器,小林在电脑上绘制能量模拟模型,屏幕上跳动着复杂的波形曲线;线索探寻组则在角落,赵工程师用放大镜仔细检查青铜观测仪,助手们整理着地底勘察的装备清单。
“李教授,您看这个‘水’位符号的编织纹理,是不是和《巫葬遗考》中记载的‘水纹巫文’有相似之处?” 周教授突然指着符号图谱说。李教授立刻凑过来,对比书中的插图后眼睛一亮:“确实!你看这个‘波浪纹’的编织走向,和‘水纹巫文’中的‘顺流纹’完全一致,代表‘引导水流、汇聚能量’,这正好印证了江浅之前发现的‘能量导入口’功能!” 两人立刻将这个发现记录下来,还在符号旁标注了对应的巫文含义,随后第一时间将信息同步给其他小组。
能量监测组这边,陈博士和小林遇到了一个难题 —— 模拟 “土” 位能量时,无论如何调整参数,波动形态都无法达到数据册中记录的 “平稳型”。“是不是我们忽略了青铜材质对能量的影响?” 小林突然想到,“地底棺木是青铜材质,而我们现在用的是普通金属模拟,材质不同可能导致能量反射率差异。” 陈博士立刻找来一块与青铜棺材质相近的合金板,放在能量发生器前,果然,波动形态逐渐变得平稳。“你说得对!材质对能量的传导和反射影响很大,后续模拟必须使用青铜材质的载体。” 陈博士赞许地说,小林立刻将这个关键发现记录在 “模拟系统优化笔记” 中,并同步给符号破译组,提醒他们解读符号时考虑材质因素。
线索探寻组的赵工程师则有了意外发现。他在检查青铜观测仪时,发现仪器底部有一个隐藏的旋钮,转动旋钮后,观测仪的镜片竟然能投射出类似符号的光影图案。“这个观测仪不仅能观测能量,还能‘投射’符号!” 他立刻叫来江浅,演示给众人看 —— 随着旋钮转动,镜片投射出的 “金” 位符号光影落在能量发生器上,发生器模拟的 “金” 位能量波动立刻变得更加稳定。“这可能是古代巫者用来‘校准’能量的工具!” 江浅兴奋地说,“有了它,我们在仪式中就能更精准地调节各方位能量,确保平衡!” 赵工程师立刻将观测仪的使用方法整理成说明书,分发给其他小组,为能量模拟和符号解读提供了新的工具支持。
午餐时间,各小组短暂休息,在实验室的休息区交流进展。李教授和周教授分享了 “水纹巫文” 的解读成果,陈博士和小林介绍了材质对能量模拟的影响,赵工程师则展示了青铜观测仪的新功能。“没想到分工后效率这么高,一上午就有这么多新发现!” 小林感慨道。江浅笑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分工能让大家专注发挥优势,而及时沟通又能让各小组的成果相互支撑,形成‘1+1>2’的效果。”
下午,各小组根据交流的新信息调整工作方向。符号破译组结合能量监测组的材质发现,重新解读符号的 “编织密度”,推测密度可能影响能量传导效率;能量监测组利用青铜观测仪的投射功能,测试符号光影对能量波动的 “引导” 作用;线索探寻组则带着青铜罗盘,前往钟楼周边进行实地探测,果然在钟楼的四个角落发现了与地底棺阵方位对应的 “地脉标记石”。
夕阳西下时,各小组都有了阶段性成果:符号破译组初步建立了 “编织纹理 - 巫文含义” 对应表,解读出 5 各核心符号的基础含义;能量监测组成功模拟出三种能量的平衡状态,绘制出 “能量平衡曲线”;线索探寻组在钟楼角落的标记石下,发现了隐藏的 “能量感应槽”,推测与地底棺阵的能量通道相连。
江浅看着各小组提交的阶段性报告,心中充满欣慰。她召集大家简单总结:“今天的进展远超预期,这就是分工合作的力量。接下来,我们要继续保持这种高效的协作模式,符号破译组要尽快还原仪式口诀,能量监测组加快模拟系统搭建,线索探寻组下周深入地底勘察隐藏机关。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做好开启中央棺木的所有准备。”
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起,各小组继续投入工作,键盘敲击声、仪器运行声、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充满活力的 “科研交响曲”。江浅知道,虽然离揭开青铜棺的终极秘密还有一段距离,但有了这样专业且高效的团队协作,他们一定能一步步攻克难关,完成这场跨越千年的 “时空守护” 使命。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