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缅边境,一片连绵起伏的亚热带雨林深处,夜幕如墨,万籁俱寂。
这里地势险要,群山环抱,对外宣称是缅方一处高度戒备的军事禁区。
明面上,可以看到身着不同制服的士兵在固定哨位和巡逻路线上执勤,他们中既有身着缅军服饰的士兵。
也有穿着更具现代化气息、装备精良的复兴军士兵,甚至在几处关键的制高点和入口,还能看到来自北方邻居、神情严肃的华军士兵或者观察员的身影。
三方军队共同警卫,气氛肃穆而紧张,足以让任何无意中靠近的当地居民或探险者望而却步,也向外界传递着此地非同寻常的信号。
然而,极少有人知道,在这片巍峨大山的山腹之内,早已被掏空并进行了超乎想象的现代化改造。
这里是复兴军的新的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代号“龙吟基地”。
巨大的主控大厅深埋于地下百米,数层楼高的巨型屏幕环绕四周,上面跳动着各种复杂的轨道数据、卫星状态参数以及来自全球测控站的信号反馈。
穿着白色或蓝色技术服的工作人员在密密麻麻的控制台前忙碌着,低声交流,指令声此起彼伏。
这里,目前负责着复兴军的在轨卫星的监控、指令发送和数据接收任务。
庞大的地下工程仍在不断向四周和深处扩展,未来的蓝图早已规划完毕,它将成为月球工程“广寒宫”的飞行控制中心、全球卫星测控网的信息交换数据处理核心、指控中枢和通信枢纽。
此刻,它就如同一个尚在蛰伏的巨龙心脏,低沉且有力地搏动着。
时值深夜,基地外部山区一片寂静,只有风吹过林海的沙沙声和偶尔的虫鸣。
就在此时,极高的夜空深处,传来一阵几乎微不可闻的引擎轰鸣声,一架没有任何标志、涂着深暗哑光漆的运输机正利用夜色的掩护,在高空平稳飞行着。
机舱内,灯光昏暗,空气凝重,三队共二十四名全副武装的人员静静地坐在舱壁两侧的折叠椅上。
他们统一穿着没有任何国籍标识和军衔的深色作战服,脸上涂着厚重的油彩,使用的武器也多是经过磨掉序列号的经典款。
如1加兰德、3黄油枪、以及少量加装了简易消音器的StEN冲锋枪,符合潜入作战的隐蔽需求和时代特征。
没有人说话,只有引擎的轰鸣声和氧气面罩下粗重的呼吸声。
每个人都低着头,检查着自己的装备,伞包、武器、弹药、应急口粮、医疗包、以及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短距离单兵无线电。
气氛压抑得如同凝固的冰块。
某一刻,机舱内红色的跳伞准备灯骤然亮起,无声地旋转着。
同时,喇叭里传来机长压低的声音。
“抵达目标上空,风向偏西,风速三级,高度合适,祝好运,先生们。”
随着话音落下,绿灯亮起!
尾舱门缓缓打开,冰冷的狂风瞬间灌入机舱内。
为首的阿法队长没有任何犹豫,猛地站起身,打了个手势。
队员们沉默且迅速地起身,检查伞钩,排成两列,走向敞开的舱门。
没有口号,没有鼓励,只有一个个身影毫不犹豫地依次跃入漆黑的夜空,瞬间被黑暗吞噬。
整个过程除了风声和引擎声,只有伞绳拉扯和装备碰撞的轻微声响,纪律严明,透着一种令人心悸的专业和冷酷。
几乎在同一时间。
缅国外海,深邃的海面之下。
一艘通体漆黑、没有任何标识、外形经过特殊设计以减少噪音和声纳反射的潜艇,这艘潜艇技术领先于同时代普通潜艇,正如同幽灵般悄然向海岸线方向潜行。
潜艇内部,空间狭小,空气混浊着机油和汗水的气味。
两队共十六名武装人员正进行最后的装备检查,他们的装备更为特殊,早期型号的封闭式循环水下呼吸器(避免产生气泡)。
还有抗压潜水服、水下指南针、防水武器包(里面是同样处理过的武器)、潜水刀、以及用于水下推进的早期型号、续航有限的小型电动潜航器。
队长贝塔看了一眼腕上的潜水表,对队员们做了一个“准备”的手势。
所有人再次默然检查气瓶阀门、面镜密封、武器防水情况,眼神在昏暗的灯光下交流着,充满了决绝和警惕。
他们的任务,是从水下渗透登陆,执行另一项绝密行动。
——
运输机投下的阿法小队二十四名队员,在空中熟练地操控着降落伞,精准地向着一片预定的、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区域飘落。
高空开伞,远程滑翔,这是减少被发现风险的标准操作。
“噗噗噗——”
一个个身影沉重但迅速地落入茂密的丛林之中,队员们迅速解脱伞包,将其收集并简单掩埋,整个过程快而不乱,无声无息。
“安全!”
“安全!”
低沉的汇报通过单兵无线电在小队频道里响起。
阿法队长蹲在地上,展开一张防水地图和指北针,借助微光手电快速定位。
“方位确认,A组、b组,按计划向一号备用集结点前进,c组,随我来。”
“保持无线电静默,必要时使用鸟鸣信号,出发。”
三支小队如同鬼魅般悄无声息地没入浓密的丛林,向着各自的目标潜行。
一路上,他们避开了偶尔出现的猎人小径,利用植被和地形完美地隐藏着行踪。
动作专业,交替掩护,警戒到位,显示出极高的丛林渗透水准。
途中短暂休息的时候,一名队员(A组队员1号)低声对旁边的队友(A组队员2号)说道。
“这鬼地方真安静得吓人,连声狼嚎都听不见。”
队员2号警惕地环顾四周黑暗的丛林,低声道。
“安静过头了…感觉不太对劲,加快速度,早点到集结点。”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