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结果公布时,吴念悄悄给远在苗寨的爷爷发了条微信。会议室里响起掌声的同时,黔东南的百年鼓楼旁,正在给孩子们讲草药知识的吴鹤鸣收到了孙女的消息。老人抬起头,看见晒谷场上晾晒的草药在风中微微摇晃,像极了教材里那幅\"气血运行图\"上跳动的线条。
陈立农走出会议室时,发现吴念正对着铜烟杆拍照。姑娘的手机屏幕上,是教材定稿的封面——靛蓝色的底色上,\"苗医基础理论\"六个烫金大字旁,画着一株简化的七叶一枝花,花瓣上的露珠被设计成了二维码的形状。
\"爷爷说这烟杆有三十年了。\"吴念笑着说,\"当年他就是用这个教父亲认药的。\"她突然指着远处的晚霞,\"您看那云彩,像不像教材里画的'风毒'证候图?\"
陈立农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天边的火烧云确实像极了第124页的示意图。他想起吴鹤鸣在评审意见里写的最后一句话:\"让文字扎根土地,让知识长出翅膀。\"晚风拂过走廊,带来了远处玉兰花的清香,恍惚间竟与会议室里那股陈年草药味重叠在一起。
回到办公室时,陈立农在电脑上写下评审意见的最后一段:\"该教材既保留了'气、血、水'等核心概念的文化精髓,又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传统医学的可视化传播,为民族医药教育标准化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写完他点开吴念发来的视频,吴鹤鸣正带着苗寨的孩子们在药田里辨认天麻,老人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清晰得仿佛就在耳边:\"记住,书本要读,土地更要认。\"
窗外的夜色渐渐浓了,陈立农想起白天在会议室里,当最后一张赞成票落下时,吴鹤鸣特意带来的那支铜烟杆,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温润的光。他忽然明白,那些刻在烟杆上的细密纹路,其实和教材里的文字一样,都是前人写给后人的信。
手机在桌面上轻轻震动,是王司长发来的消息:\"下周召开新闻发布会,吴老说要带着新收的徒弟来。\"陈立农望向窗外的星空,北斗七星的排列竟与教材里\"七星灸法\"的穴位图隐隐相合。他想起吴鹤鸣常说的那句话:\"医书是死的,医者是活的,天地才是最好的课本。\"
电脑屏幕右下角弹出时间提示,已经是晚上九点。陈立农保存文档时,无意间点开了教材配套的数字资源库。首页的动态地图上,闪烁着无数个绿色光点——那是全国各地开设苗医课程的院校,而在黔东南的位置,一个特别明亮的光点正在不断扩散,像一滴墨滴入清水,晕染开一圈圈涟漪。
他关掉电脑起身时,闻到了自己身上淡淡的艾草味。早上整理吴鹤鸣送来的教材样章时,不小心蹭到了夹在书里的干艾叶。这味道让他想起评审会上,那位少数民族教育专家说的话:\"好的教材就像药引,能把散落的智慧聚成一股气。\"
走廊尽头的安全出口指示灯亮着绿光,像极了苗医针灸时用的艾草条火星。陈立农突然觉得,这本即将付梓的教材,其实更像一根细细的银针,既扎在传统医学的脉络上,也扎在现代教育的穴位里,要让那些沉睡的智慧,重新活过来。
电梯下行时,他收到吴念的朋友圈更新。照片里,吴鹤鸣正坐在苗寨的火塘边,借着炭火的光修改教材的最后一处批注。老人的身后,十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围坐成圈,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本打印装订的教材初稿,火塘里的艾草香气,仿佛能透过屏幕飘进城市的深夜里。
陈立农走出办公楼时,晚风带着初夏的暖意拂过脸颊。街角的药店还亮着灯,橱窗里摆放着包装一新的苗药制剂。他想起编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吴鹤鸣用苗语朗诵的那句古老歌谣:\"大地有药,百草有灵,文字会说话,纸张能生根。\"
手机在口袋里轻轻震动,是吴念发来的短视频。吴鹤鸣站在百年鼓楼前,手里举着刚印好的教材样书,对着镜头慢慢翻开。阳光透过书页间的缝隙,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把星星点点的草药籽。
陈立农站在路灯下看完视频,转身走向地铁站。城市的霓虹在他身后次第亮起,像极了教材里那张\"人体经络与现代城市交通对照图\"上的光点。他忽然明白,那些写在纸上的文字,终究会沿着某条看不见的脉络,回到生长它们的土地上去。
地铁进站的提示音响起时,陈立农的手机收到了一条来自教育部的群消息:\"《苗医基础理论》统编教材审定通过,预计今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他抬头望向驶来的列车,车窗上倒映着自己的影子,像被印在教材某一页的插图里,成为这段纸上春秋的一部分。
列车启动时,陈立农摸了摸口袋里的U盘,里面存着教材的最终定稿。U盘外壳上,不知何时沾上了一点来自苗寨的泥土,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一颗等待发芽的种子。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