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药生香
苏瑶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苗医的力量,是在市医院康复科的病房里。
那天她值夜班,巡查到3床时,发现老人正对着床头柜上的药碗叹气。老人姓陈,两周前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康复进度一直跟不上,膝盖肿得厉害,连下床都要靠家人搀扶。
“陈叔,怎么不喝药啊?”苏瑶走过去,顺手帮老人掖了掖被角。
陈叔摆摆手,声音里满是无奈:“这西药喝了快半个月,肿是消了点,可这腿还是沉得像灌了铅,夜里疼得翻个身都费劲。”他指了指窗外,“昨天我儿子从老家请了个懂苗医的亲戚来,给我带了点草药,说敷在膝盖上能缓解,可我这刚做完手术,哪敢随便用啊。”
苏瑶心里一动。她在康复科工作五年,见过不少术后康复缓慢的病人,西医的理疗、药物效果有时确实有限。她蹲下身,仔细看了看那包草药,叶片翠绿,带着淡淡的清香,不像市面上常见的中药材。
“陈叔,要不咱们试试?”苏瑶犹豫了片刻,还是说出了口,“我先跟护士长报备一下,要是有任何不舒服,咱们立刻停。”
陈叔眼里闪过一丝希望,又很快黯淡下去:“可这苗医的东西,没个准头,万一出了问题……”
“您放心,我会盯着的。”苏瑶拍了拍老人的手,转身去了护士站。
征得护士长同意后,苏瑶按照那位苗医亲戚的嘱咐,将草药捣成泥状,用纱布裹好敷在老人的膝盖上。没想到才过了两个小时,陈叔就按响了呼叫铃。苏瑶慌忙跑过去,还以为出了意外,却见老人正试着活动膝盖,脸上带着惊喜。
“小苏护士,不疼了!”陈叔激动地说,“这腿好像轻了不少,刚才我试着抬了抬,居然没那么费劲了。”
苏瑶赶紧查看老人的膝盖,红肿确实消退了一些,皮肤也没有出现过敏反应。接下来的三天,陈叔每天都敷两次草药,配合着康复训练,不仅疼痛减轻了,还能自己扶着助行器慢慢走路。
出院那天,陈叔特意找到苏瑶,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小册子:“小苏护士,这是那位苗医亲戚给我的,里面记了些常用的苗医方子,你要是不嫌弃,就拿着看看。我这老骨头能好得这么快,全靠你敢给我试这苗药啊。”
苏瑶接过小册子,指尖摩挲着粗糙的纸页,心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把苗医的方法引进康复科,说不定能帮到更多像陈叔这样的病人。
第二天一上班,苏瑶就拿着小册子和陈叔的康复记录,找到了科室主任李建明的办公室。
“李主任,您看一下这个。”苏瑶将资料递过去,“3床的陈叔,术后康复一直不理想,用了苗医的草药外敷后,恢复速度明显加快了。我想提议,在咱们科开展‘苗医辅助调理’试点,您觉得怎么样?”
李建明推了推眼镜,翻看着手里的资料,眉头微微皱起:“苏瑶,你的想法是好的,但苗医这东西,咱们了解得太少了。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临床数据支持,万一出了医疗事故,谁来负责?”
“我知道有风险,但陈叔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啊。”苏瑶急忙说,“我已经联系上了给陈叔提供草药的那位苗医,他叫叶尘,是省中医药大学苗医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还出版过关于苗医外治法的专着。我想请他来医院做个讲座,让大家先了解一下苗医,再做决定,您看行吗?”
李建明沉默了片刻,看着苏瑶眼里的期待,最终点了点头:“行,那就先听听讲座。要是大家都觉得可行,咱们再讨论试点的事。”
得到主任的同意后,苏瑶立刻给叶尘打了电话。叶尘听说她想在康复科推广苗医辅助调理,很爽快地答应了来做讲座。
讲座定在一周后的周五下午,地点在医院的大会议室。让苏瑶没想到的是,不仅康复科的医生护士都来了,连其他科室的不少医护人员也闻讯赶来,会议室里坐得满满当当。
下午两点,叶尘准时走进会议室。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衬衫,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箱子,箱子里装着各种草药标本。
“大家好,我是叶尘。”他走到台前,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今天想跟大家聊聊苗医的外治法,尤其是在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叶尘打开箱子,拿出一株带着根须的草药:“这是苗医常用的‘透骨草’,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对于术后关节僵硬、疼痛的病人,用透骨草搭配其他草药煮水熏蒸,能有效缓解症状。”
他一边说,一边将不同的草药标本分给台下的人传阅,还详细讲解了每种草药的性味、功效和用法。随后,他又拿出一个人体模型,开始演示苗医的推拿手法。
“针对术后康复的病人,我们常用‘揉筋法’。”叶尘用手指在模型的膝关节处轻轻按揉,“用拇指沿着肌腱走向缓慢揉按,力度由轻到重,再配合草药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恢复。”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