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灵异恐怖>医圣传> 第529集:《联盟:全国苗医发展论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9集:《联盟:全国苗医发展论坛》(1 / 2)

医圣传:全国苗医发展论坛纪实

叶尘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电话的那天,正和苏瑶在苗医体验馆整理新到的草药标本。电话里,负责人的声音带着期许:“叶医生,经过调研,我们决定由你们牵头筹备第一届全国苗医发展论坛,把苗医的好经验、好方法聚起来,推出去。”

挂了电话,叶尘握着手机的手还在微微发颤。苏瑶见他神色异样,递过一杯刚泡好的金银花茶:“怎么了?是有什么新消息吗?”叶尘抬头,眼里亮着光:“国家要我们办全国性的苗医论坛,这可是苗医第一次站在全国的舞台上!”

苏瑶手里的茶杯晃了一下,温热的茶水溅在指尖,她却没顾上擦:“真的?那咱们得好好规划,不能辜负这份信任。”两人当即放下手里的活,在体验馆的接待区铺开纸笔,一场关于苗医未来的蓝图,就此开始绘制。

一、筹备:把“零散经验”酿成“系统成果”

论坛筹备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把各地苗医“口传心授”的零散经验,转化为能被广泛认可的系统成果。叶尘主动牵头,组建了一支由老苗医、医学专家和年轻学员组成的编写团队,目标是完成《苗医常用技艺操作规范》。

编写团队里,来自贵州的王阿公是苗医刺络疗法的传承人,他一辈子用银针刺血治病,却从没写过一个字的操作说明。叶尘每天陪着王阿公坐诊,王阿公演示一次刺络,叶尘就用视频记录一次,再逐帧拆解:“阿公,您进针的角度大概是30度对吗?”“刺络后按压止血的时间,是不是要根据患者的凝血情况调整?”王阿公一边点头,一边补充:“要避开动脉,孕妇和气血虚的人绝对不能用,这些都得写清楚。”

苏瑶则把更多精力放在了论坛议程的设计上。她翻遍了近五年的民族医药论坛资料,又走访了十多位老苗医,最终确定了三个核心环节。“老苗医经验分享”环节,要让像王阿公这样的传承人上台,讲他们用苗医治病的真实故事,让听众感受到苗医的温度;“苗医产品研发成果展”,则要展示这些年他们改良的草药贴、养生茶,还有其他团队研发的智能化设备,体现苗医的现代化;“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是重中之重,苏瑶联系了三所中医药大学,希望能通过合作开设苗医选修课,从高校培养专业人才,解决苗医传承断层的问题。

筹备期间,最让两人感动的是李阿婆的支持。得知要办论坛,李阿婆把家里祖传的苗医铜罐、草药图谱都捐了出来,还特意带着苗寨的老人们排练了一段“苗医歌谣”,歌词里唱着草药的性味、推拿的手法,希望能在论坛上表演,让更多人记住苗医的根。

“以前咱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有了国家的支持,有了这么多人的帮忙,咱们一定要把论坛办好。”叶尘看着堆满办公室的资料和标本,对苏瑶说。苏瑶点点头,手里还在修改着论坛手册的细节:“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苗医不只是老手艺,更是能治病、能传承、能发展的好东西。”

二、论坛:让苗医在碰撞中绽放光芒

论坛举办那天,天刚亮,叶尘和苏瑶就赶到了会场。会场门口,李阿婆带着苗寨的老人们穿着民族服饰,唱着“苗医歌谣”迎接嘉宾;大厅里,“苗医产品研发成果展”已经布置妥当,草药贴、养生茶、智能按摩仪整齐地摆放在展台上,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苗医治病的案例视频。

上午九点,论坛正式开始。第一个环节是“老苗医经验分享”,王阿公第一个走上讲台。他手里拿着一个磨得发亮的银针,声音有些沙哑却格外有力:“我从16岁跟着父亲学刺络,这针救过不少人。有一年村里有个孩子从山上摔下来,腿肿得像水桶,我用银针刺了几个穴位,放了点淤血,再敷上草药,没几天就能走路了。”王阿公一边说,一边展示着银针的用法,台下的嘉宾们都听得入了迷,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

接下来上台的是云南的张阿婆,她带来了“苗医熏蒸疗法”的经验。“我们苗寨多湿气,老人容易得风湿,把草药煮成汤,用蒸汽熏关节,比吃药还管用。”张阿婆还现场展示了草药的搭配比例,“艾草、生姜、透骨草,按3:2:1的比例煮,熏的时候要注意温度,不能烫着皮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