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0章 忽悠洋人(1 / 2)

王承弼听了江瀚这番话,眉头依旧紧锁,显然还是放心不下。

他躬身凑近了些,压低声音道:

“大王,依臣下愚见,还是得小心这帮传教士在私底下搞什么小动作。”

“万一这帮人偷偷发展信徒,到时候尾大不掉怎么办?”

他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忧虑,

“白莲教的例子,可还历历在目啊。”

其实对于西方传教士这个问题,江瀚并不怎么担忧。

大明的百姓们可不像非洲、美洲那些茹毛饮血的部落野人。

千年传承下来的文明,自有其根基和韧性。

论出世,有佛教、道教深入人心;论入世,儒家道统更是渗入东方大国的血脉肌理。

一个来自万里之外的西洋教派,如果不经过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想在这片土地上扎根,谈何容易?

即便是后世,教堂也得依靠发鸡蛋、发牛奶这一招,才能勉强吸引一些爱占便宜的市井百姓前来。

等好处到手了,谁还听你叨叨什么福音、圣教?

不过,王承弼说的也不算错,确实要提防有心之人借用外来教派的名头,曲解教义,滋生事端。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

江瀚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沉吟道,

“这些虔诚信教之辈,往往不事生产,而又行事偏激,是得好好管教管教。”

他思索片刻,随即招来一旁侍立的内侍,

“拿纸笔来!”

很快,一个穿着青布袍的小黄门快步进来,手里捧着纸笔,躬身候着。

“我说,你记。”

“记完后,立刻送到户部、礼部的赵主事手上。”

那小黄门点点头,连忙提笔蘸墨,屏息凝神。

江瀚靠在椅背上,一条一条细数着命令:

“着礼部,即日起将原有的僧录司、道录司整合归一,成立一个新衙门。”

“新衙门就叫宗仪院,负责总摄一切宗教事务。”

“无论是拜佛的、修道的,还是信那西洋上帝的,所有僧侣教士,必须一一登记造册,纳入宗仪院管辖。”

“另外,这些人的税同样要收,而且要给我重重地收!”

“所有宗教人员,如果没有宗仪院的度牒,一律不得传教,甚至连僧袍道服都不准穿。”

“胆敢私穿的,一律按僭越论处!”

“还有,要让宗仪院有意识地,削减那西洋教派的信徒规模,想办法给他们设置点障碍。”

“譬如,对这些信徒加征一成信教税,或者干脆限制其科举入仕……诸如此类,要用政策宏观调控。”

“行了,暂时就这些,先交给赵主事去办吧。”

那小黄门一字不差地记录完毕,躬身领命,快步退出存心殿,身影迅速消失在廊庑深处。

江瀚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看向王承弼:

“泰西诸国为了来东方传教,派出来的无一不是精英,不用白不用。”

“咱们得把这群人的本事榨干,让他们总觉得再努努力就能建教堂,再努努力就能广收信徒。”

“这样他们才会源源不断地把新学问、新技术送过来。”

王承弼细细品味着江瀚刚刚的一系列安排,这才恍然大悟。

汉王哪里是纵容传教,分明是把这些传教士当成了储备学问的粮仓,有事儿没事儿就去打一杆子。

只有让这群传教士始终怀揣希望,他们会心甘情愿地,把泰西诸国的学问和技术给带到四川来。

只要泰西的军队无法跨海而来,以武力碾压汉军,他们就永远不可能真正放开手脚传教。

而汉王这边,只需要几道政令下去,比如用征税限制底层信徒,用科举前途威胁中层士大夫。

如此一来,这天主教就会像无根之萍一样,永远无法大规模扩张,只能在汉王眼皮子底下乞讨求活。

说实话,王承弼很不理解这些泰西精英。

这帮人个个都是人中翘楚,为了所谓的传教,竟然不辞辛苦,漂洋过海都要跑来大明传教。

值得吗?

他正想着呢,殿外突然传来一声通报:

“大王,户部、礼部的赵主事,粮税司的李主事,还有工部庄大匠已在殿外候见。”

王承弼闻声,立刻知趣地起身:

“大王既然还有要事,臣下便先行告退了。”

江瀚点点头,起身亲自将他送至殿门处,随后又将赵胜、李立远和庄启荣三人迎了进来。

见到汉王竟亲自迎送,三人受宠若惊,连忙躬身行礼。

江瀚也没有过多寒暄,便直接进入了正题。

他首先看向李立远,吩咐道:

“李主事,如今四川初定,你的首要任务,便是厘清赋税,充盈府库。”

“你手下的粮税司,规模也必须扩大。”

“原先两曹一营的架构不变,但要在各府、州、县等地,层层设置粮税司下属机构,确保税赋能直接收归中枢。”

“上级的审计曹须严格监管下级账目,所有收支要做到清晰可查,否则以贪腐论处!”

“最终汇总的账目,必须呈报于我,并同时抄送户部核对。”

“两方检验后无误后,方可归档。”

李立远神情一凛,郑重应道:

“卑职明白!定不负大王重托!”

交代完粮税司,江瀚的目光又转向兼管户部和礼部的赵胜:

“赵主事,你身兼两部,礼部暂时可以放一放,但户部的职权需要重新明晰才行。”

“征税一事,我已经交由粮税司专管,你就不用操心了。”

“你户部只需要负责监管和审计,替我把好关。”

“此外,对于户口、田亩这些核心数据,你们户部必须做到了如指掌,至少五年就要重新核查一次,不容有误!”

他顿了顿,补充道:

“户部作为掌管钱粮的核心部门,我对户部的期望,是想将其逐步改编成一个能挣钱,会花钱的衙门。”

“今后其他各个部门,凡事要做什么事的,必须提前拟好预算,报由你户部核实后,在呈送给我最终用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挣钱了。”

江瀚扭头看了看一旁的庄启荣,解释道,

“这也是我今天叫你们二人一同前来的原因。”

“咱们得好好商量商量,今后该怎么开源生财。”

“我的初步想法是,工部需要独立一个司出来,专门制作精巧器物,然后售卖给各地的有钱人。”

“此前,我在蜀王府里抄出来不少西洋自鸣钟,你们可以试着仿制,或者请教泰西来的传教士。”

“只要仿制出来,我转头就能让商队把西洋钟带到雪区,卖给那帮高原上的贵族。”

庄启荣听罢点了点头,只要不是什么太复杂的玩意儿,轻易难不倒他工部的能工巧匠们。

而一旁的赵胜思索片刻后,也接着补充道:

“大王,依我看,如今四川已定,那么盐铁的专营之利就必须牢牢抓在咱们手中。”

“四川一带井盐盛行,应当全部收归官有,设立盐官,统一发售,同时严厉打击私盐贩子。”

“至于铁器,那就要看工部的大匠们了。”

江瀚听罢点点头,十分赞同:

“有道理,盐铁专营是必须的,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但是,价格也要定得合理才行,毕竟百姓们吃不起盐可是会出事的。”

“你回去算个账,制定一个统一价格。”

定下此事后,江瀚又看向庄启荣,询问道:

“庄大匠,你工部如今麾下有多少工匠?”

“各类作坊产能如何?”

庄启荣连忙拱手回答,声音洪亮:

“回大王,工部现有在册工匠八千四百余人,学徒两千余人。”

“其中,冶铁司独占四千铁匠,织造局有两千织匠、染匠;新设的琉璃坊有三百余人。”

“其余的像是木匠、车匠、陶匠等,合计还有两千余人。”

可江瀚听了还是有些不满意,摇了摇头:

“这个数量,对于一省之地来说,还是有些太少了。”

“我此前已经下令学部,在全川范围内广招各类匠人,并且还废除了明廷的匠户制度。”

“后续招募上来的工匠,由你工部负责考核筛选,择优录用,务必尽快扩大工匠规模。”

“还有一点,你们工部的大将们,个个都是手艺精湛,经验老道之辈。”

“但是,光有手上的绝活还不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