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武侠修真>大明:从边军开始覆明灭清> 第284章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4章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1 / 2)

天聪十年四月(崇祯九年),沈阳盛京。

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谋划和范文程等人的不断鼓动,皇太极称帝一事已是箭在弦上。

初五日,崇政殿内,仪式庄严。

多尔衮代表全体满洲女真、科尔沁部世子巴达礼代表归附的蒙古诸部、降将孔有德代表汉军旗及汉官,三人手捧写着满、蒙、汉三族文字的劝进表文,恭敬地跪呈于皇太极面前。

表文极尽称颂,言皇太极文韬武略,功盖寰宇,德配天地,一统满蒙汉,获传国玉玺,实乃天命所归,恳请即皇帝位。

依照中原汉礼,皇太极自然是再三推辞,言自己“无德无才,恐负天命”,而范文程等人则是接着劝进。

如此“三辞三让”的戏码过后,皇太极才“迫于众意,勉循舆情”,终于答应了即位之请。

四月初十一,盛京南郊,祭天高坛巍然矗立。

四周女真精锐旌旗猎猎,仪仗森严。

皇太极身着十二章日月星辰衮服,率领诸贝勒、满洲大臣、蒙古各部王公首领以及汉军旗主要将领,在此举行祭天即位大典。

仪式极其隆重,充满了融合满蒙汉的象征意味。

多尔衮恭敬献上金交椅,象征着至高权力;巴达礼献上金板凳,代表蒙古诸部的拥戴;

多铎捧金香盒,豪格捧金香炉,岳托捧金洗脸盆,额哲捧金痰盂,杜度捧金瓶,孔有德捧金乐器。

每一件金器都寓意着对新皇的臣服与对新朝的祝贺。

皇太极以牛、羊、豕三牲太牢祭告天地,一旁的礼官宣读祝文,声音洪亮,回荡于天地之间:

“……臣以眇躬,上承天命,赖祖宗之灵,仗诸贝勒大臣之力,征服朝鲜,混一蒙古,更获玉玺,符瑞昭应。”

“……谨告于天地,即皇帝位,国号大清,改元崇德。”

言毕,鼓乐大作。

文武群臣、蒙古王公依礼行三跪九叩大礼。

“叩首——!”

赞礼官拖长了声音,高亢的号令穿透云霄。

以诸王贝勒为首,黑压压的人群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面向祭坛新皇的方向跪伏下去,额头深深触地。

“兴——!”

人群应声而起,肃立。

“再叩首——!”

“跪——!”

每一次叩首都极尽恭敬,额触地面,动作整齐划一,随之而起的山呼“万岁”之声,如同惊涛拍岸,声震四野,彰显着臣服与拥戴。

这繁琐而庄严的礼仪,旨在向天下宣告,一个融合了满洲武力、蒙古同盟和汉制礼仪的新兴王朝——“大清”正式诞生。

从此以后,他们不再是称雄于边陲的后金汗国,而是志在天下、争夺正统的新王朝。

然而,就在这片由满蒙汉组成、起伏跪拜的浪潮之中,却突兀地矗立着两个纹丝不动的身影。

这两人正是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

他们身着朝鲜官服,头戴纱帽,在周遭一片跪伏的背景下,如同礁石般显得格外刺眼。

赞礼官的号令对于他们来说,仿佛不存在,四周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也无法撼动两人分毫。

罗德宪和李廓二人只是紧绷着脸,嘴唇紧抿,梗着脖颈,目光直直地望向前方,刻意避开了坛上皇太极的身影,同时也避开了四周投来的惊愕、愤怒的目光。

刹那间,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们吸引了过去。

从高踞坛上的皇太极、到主持礼仪的范文程、再到跪拜在地的多尔衮等满洲亲贵、蒙古各部首领,无一不惊愕地盯着鹤立鸡群的两位朝鲜使臣。

庄严肃穆的典礼氛围瞬间被打破,空气中瞬间弥漫起了火药味。

窃窃私语声在跪着的群臣当中不断蔓延,许多蒙古王公脸上露出玩味和讶异的表情。

而满洲的大臣们则是怒目而视,若非在大典之上,恐怕已经有人厉声呵斥甚至拔刀相向了。

罗德宪和李廓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周传来的目光。

他们深知此举的后果,但自幼所受的儒家教诲、“事大至诚”的国策、以及对大明王朝的忠贞,让两人无法对皇太极低下头颅。

朝鲜号称“小中华”,素来奉大明为正朔,恪守儒家华夷之辨,视满洲为夷狄,其国王亦只受大明册封。

让朝鲜使者对大清皇帝行臣属之礼,在他们看来无疑是背弃大明、承认夷狄为正统的奇耻大辱。

在罗德宪和李廓看来,皇太极不过一僭越之辈,夷狄之主,如何能配得上改元称帝?

而且,朝鲜虽然被后金揍了一顿,但名义上和后金只是“兄弟之国”。

弟安能臣服跪侍其兄?

这不仅是个人气节,更关乎国格。

两人的膝盖仿佛被钢钉钉死,宁折不弯。

那挺直的脊梁和梗着的脖颈,在一片匍匐中,形成了一种无声的抗议,

这是对皇太极苦心经营的“万邦来朝”景象最直接的戳破,也是对大清政权最公然的蔑视。

皇太极高踞坛上,将这一幕看得清清楚楚。

他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眼中怒火升腾。

为了获得“国际”承认,强化大清正统,皇太极这次是特意“邀请”了朝鲜使臣参与大典。

他处心积虑构建一个超越族群、包容四海的“天下”体系。

而朝鲜使者的公然抗拒,无异于当众扇了他一记重重地耳光,直接挑战了他的底线。

但皇太极毕竟是雄主,又值此盛大典礼,他终究还是强压下了怒火,并未当场发作。

他高居祭天台,冷冷地瞥了罗德宪和李廓一眼,心中暗下决心。

四月十二日,皇太极于率诸王贝勒至盛京太庙,行三跪九叩礼,追封先祖。

他先是追封其父老野猪皮努尔哈赤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庙号“太祖”;

而后又追谥其母孟古哲为“孝慈昭宪纯德贞顺成天育圣武皇后”。

随后,他钦定开国功臣配享太庙。

首功追封给了其曾伯祖、建州左卫指挥使觉昌安的长子李敦,谥“武功郡王”。

此举意在彰显不忘本源。

当年如果不是李墩以长子身份参与村中械斗,他爱新觉罗家连一个立锥之地都找不到。

随后皇太极又追封了村霸出身,号称辽东盗圣的开国功臣费英东为“直义公”,追封杀人犯出身的街溜子额亦都为“弘毅公”。

说白了,他爱新觉罗家的奋斗史就是一整个东北往事。

紧接着,皇太极封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多铎等人为亲王。

其他蒙古诸部首领,如巴达礼等人亦受封亲王、郡王爵位。

盛大的册封仪式持续良久,几乎涵盖了所有满蒙权贵。

然而,细心的范文程却发现,在此番浩荡皇恩的册封当中,带来重要火炮技术与水师,并在劝进中代表汉人的孔有德等人,竟然未被列入王爵。

范文程深知三人对于笼络汉人、示范归顺的重要性。

他找了个机会,对着皇太极进言道:

“陛下,今满蒙诸贵皆得封赏,四海归心。”

“然孔、耿、尚三位将军,弃明投我,功勋卓著,更为汉人表率。”

“若此三人得王封,必使天下汉人知我大清广纳豪杰,知人善任之心。”

“以此为范,关外诸军,关内众辰,必将动摇。”

皇太极闻言,顿时醒悟,抚额叹道:

“非先生言,几误大事!”

于是他立即下旨补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三顺王之名,由此而定。

登基大典各项礼仪既毕,皇太极遂于崇政殿召集诸王贝勒、文武大臣,议政决策。

皇太极高坐龙椅,目光扫过殿下济济一堂的满、蒙、汉文武重臣,沉声道:

“明失其鹿,我大清自当取之。”

“据范先生所言,欲图中原,必先安定后方,剪其羽翼。”

“朝鲜虽于丁卯后与我约为兄弟之国,然而其国王李倧阳奉阴违,始终心向大明,岁贡不绝,视我如夷狄。”

“此獠不除,他日我大军南下,必受其掣肘!”

范文程闻言,立刻出班补充道:

“圣明无过陛下。”

“此前称帝大典上,那罗德宪和李廓二人曾拒绝跪伏,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臣以为,可以借此为由,彻底攻取朝鲜,命其臣服我大清。”

“朝鲜乃是明朝最忠顺的藩篱,拔除此獠,既可绝明一臂,亦可稳固辽东,收取其粮饷人口以资我军。”

皇太极听罢,微微颔首,心中主意已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