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明月亭之约
只听叶仲卿缓缓道来:“薛家军奉命驻守流番洲,誓要夺回游夏人侵占已久的失地。众所周知,万灵州地不产盐,游夏人对流番洲以北的井盐垂涎已久,不惜发动战争,只为掠夺珍贵的井盐。但两国皇室的恩怨和较量,最终苦的却是百姓。游夏的骑兵掠夺来的盐,首要供给的是他们的王室与战马,百姓们因贫穷无法购买,只能以草木灰勉强提取微量的盐分。”
他目光落在道路两旁那些形容枯槁、如恶鬼般的百姓身上,眼中满是怜悯:“大盛建国前,杜振生统治整个流番洲,百姓尚能购到盐;大盛收回龙吟山北的失地后,游夏皇室能通过掠夺获得盐,但百姓们呢?谁来顾他们的死活?”他轻叹一声,转而对叶长洲凝重道:“看到他们脖子上的肉瘤了吗?那便是长期缺乏盐分导致的病变。许多人因此而丧命,可笑的是双方却为争夺地盘而打得死去活来,有谁管过百姓的死活?如果这片土地荒无人烟,争夺来又有何用?”
叶长洲心中悲痛,问道:“既然如此,杜振生为何不向大盛请求通商,以解百姓之苦?”
“呵……”叶仲卿苦笑一声,道,“上位者,哪管百姓疾苦。对于他们而言,面子、尊严都比百姓的生死重要得多。”
“那二皇兄你既然知道了,为何不奏请父皇停止战争?”叶长洲看着游夏百姓那一张张淳朴的笑脸,鼻头一酸。
叶仲卿看着那些可怜的百姓,眼眶微红:“十六弟,你太天真了。父皇与杜振生之间的恩怨已深,游夏骑兵更是他的心头大患。你认为他会因为游夏百姓的遭遇,便放弃仇恨?”
他转头看着薛凌云:“煜王和湘楠去年首次攻入这里,他们发现游夏百姓的悲惨处境,这些百姓并不仇恨大盛,甚至帮着你父王在抵抗杜振生。你父王大受震撼,心神不宁才被炮弹击中。回去后,你父王便命湘楠保守秘密,他们开始消极应付游夏人。游夏人渡江来抢夺盐场,只要不杀人,他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什、什么?”薛凌云大惊,难以相信叶仲卿的话。
叶仲卿闭了眼,仰天叹道:“唉……我初来流番洲,不知你父王长姐为何如此消极,一心只想获胜,便率两万人马强攻龙吟关,一路打到万灵州,却不料身陷重围。那时,我才发现这秘密。”叶仲卿万分感慨,“后来湘楠来救我,我们在游夏百姓和大盛百姓的合力之下,才平安撤退……那一战后,我深受刺激,这两个月来都未再与游夏人交战。”
他又叹了一口气,睁眼看着双眼红红的薛凌云,苦笑道:“我与湘楠约定,各自保守这个秘密,以免影响到你和十六弟……”
薛凌云不禁苦笑,突然理解出征时在九军江上,叶仲卿那番没头没脑的话,竟然是指此事。原来,一切竟是如此可笑。长久以来所坚持的“正义”,不过是被当政者利用来巩固政权的手段而已。
“哪有什么正义……”薛凌云苦笑了一声,擡头茫然望着前方,眼神中满是凄凉。
那些游夏的百姓,他们并不仇恨大盛,真正让他们心生憎恶的,是杜振生那腐朽的穷兵黩武不顾他们的死活;同样,流番洲失地的百姓,他们怨恨的也只是他们那无能的朝廷。
叶长洲望着路边那些百姓,眼眶微红,心中似乎有了些明悟。他紧了紧马缰,深吸一口气,对薛凌云说道:“或许,杜振生的儿子们也曾目睹百姓的苦难,所以在杜振生和太子相继离世后,才果断撤兵吧……”他顿了顿,道,“景纯,真正的正义,其实就藏匿于这战火纷飞的背后,就隐藏在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心中。”
说完,他猛地一挥马鞭,策马疾驰而去,果断下令:“全军听令,全速前进!”
大军迅速向飞马驿进发,很快便远远地看到了一片平坦的荒地。在那荒地上,孤零零地立着一座破败的亭子,正是信使口中的明月亭。
杜振生的四子杜凌霄和七子杜沧澜,两人身披麻衣,头戴孝帽,静静地站在亭子外等候。他们身边只跟着七八个随从,远远望去,显得尤为凄凉落寞。
叶长洲距离那明月亭尚有数十丈远,杜凌霄、杜沧澜兄弟二人便率随从远远向叶长洲叩拜,口中大呼:“杜凌霄、杜沧澜恭迎大盛昭亲王殿下。”
叶长洲与薛凌云互视一眼,默契地下了马,留下大军原地驻守。二人孤身前往明月亭,去接受杜家兄弟的投降求和。叶仲卿则与大军一同留守,目送着那两人步入亭中,参与和谈与条约的签订。
看着远处亭中叶长洲受游夏人跪拜,叶仲卿心中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长久以来,叶仲卿都自视为最适合继承太子之位的人选。在他看来,兄长叶伯崇平庸无能,而老五和老七则身负异族血统,十三虽崇拜自己,但年纪尚幼、胆识不足,而十六则更是可怜,无权无势宛如风中残烛,任人欺凌,只让叶仲卿深感同情;唯有自己,既立下赫赫军功,又深得叶政廷的宠爱,似乎太子之位唾手可得。
即便大盛建国之初便立叶伯崇为太子,叶仲卿也从未有过丝毫怨言,他总认为那不过是父皇和母后对叶伯崇的一种补偿。他坚信只要自己足够聪明,能够替父皇母后分忧解难,再加上叶伯崇那些愚蠢的嫉妒与陷害,太子之位终将属于自己。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