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宵那段时间去了姚枝,以井里那位兄弟的工作经历来说,很可能就是他此行的目标。
他们也在那人的伤口上发现了黎家功夫的痕迹,只是那些伤口并不致命,便也就没有往这方面去想。
可那人最后的死因却是吊死的,藏尸位置还很隐蔽,像极了善后。而那善后的人,显然对死者并没有半分怜惜。
所以舒业真不像他表现的那么善良。
舒业极轻浅地呵了一声,“他们难道不该死吗?”
白兰愕然:一直表现地洒脱开朗的舒业居然会说出这样一句话。
舒业倒不觉得有什么。
他本对这些就不关心,只是站在黎宵的角度,这群屠戮黎府满门、鸡犬不留的人,他们早就不是人了。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他们应该得到惩罚,不是吗?
就像黎宵说的,他若不动手,这些人可能都死不了。
为了自身利益杀红过眼,而没有得到惩罚的人,他们极有可能还会犯下下一个大案,这群人的良知在杀红眼的那一刻就已经泯灭了。
跟着师父行走江湖的那几年,他真实见过这样的人。
他不想自己的家乡暴露在这样的危险之中,也不想拿普通百姓的命去赌这样一个恶徒的良心。
但他真的有阻止过,只不过他阻止的目的不是救这些恶徒,而是救黎宵。
他劝黎宵收手,劝黎宵离开。
吴正祥会回姚枝就是舒业引导的,目的是为了把黎宵引到姚枝,然后再在那里把黎宵劝走。那里远离海平,又三面环山,遁入山林逃走,可以做到无声无息。
夏厘不解,“为什么又劝他走?”
既然黎宵是破题的关键,又为什么要放他走呢,这人怎么有点前后矛盾?
舒业也觉得自己矛盾。
可能是那一次跟许随风汇报有关黎宵的情况时,许大人的态度竟是听之任之,让他觉得有些不舒服吧。
许随风认为只要不管,黎宵就不会撤出。
有黎宵牵绊住卢仕和司马琛的注意,他们也可以更方便的行动。而黎宵斩杀那些人的同时,也是在削弱司马琛的实力,对他们来说都是好事。
还有,黎宵造成的动静越大,他就越可以借着查案的理由去查司马琛和卢仕。黎宵的复仇对象,基本都是他要查得,简直就是他的先锋官,为什么要把黎宵摘出去呢?
可是这样下去,黎宵手上沾的人血怕是怎么都洗不干净了。等这件事情落幕,黎宵杀了那么多人,他就只有一个下场,那就是下去陪他的那些亲人。
虽然黎宵自己可能不在乎。
可在舒业看来,他们不能这样不择手段,黎宵还只是个十三岁的孩子。
那一刻舒业十分同情黎宵——
他父亲被祖母卖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他自己出生后,便一直是个质子式的存在。
好不容易被祖母接回,过了几年好日子,秦凤仪一死又被黎家排挤。磕磕绊绊三年后,黎家竟又遭灭门。背负着血海深仇,竟还要被他们这样利用到体无完肤。
这么做的他们又与卢仕、司马琛何异?
许随风听完舒业的话,也只是沉默,并没有改变计划……
那一刻,舒业发现,好官不一定是个好人。老头是个好官,但在权利场上倾轧久了,也是什么人都可以牺牲的。
他们计算着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好官与坏官的区别只在于,换取来的是自身的利益还是百姓的利益。
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个“代价”是否无辜。
今天,在夏厘他们到来之前,他与许随风的争执,也与这一行事风格有关。
因为他让乔憨儿去引夏厘。
许随风明知道憨儿单纯,明知道此行有风险,却还是让这个他从小看到大的孩子去冒险,仅仅因为憨儿是他能想到的最合适的人选。
平常许随风对他们都很好,但在权衡利弊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亲情的,什么都可以牺牲。
这是舒业不能接受的,他宁愿事情失败,也不要憨儿去冒这个险。他教憨儿武功,是为了让他自保,不是去冒险!
意识到这些的时候,舒业便生了叛逆心理。黎宵跟乔憨儿同岁,都是个苦命人。他不想这个孩子,在双方权力的绞杀中被撵成肉泥。
说不定,死了还会对他们感恩戴德。
不觉得很讽刺吗?
虽然那些屠杀黎家满门的刽子手都该死,但他并不希望黎宵自己去动手。
这些人在搬倒司马琛之后,都会被清算,不急于这一时,没必要让自己双手沾满鲜血。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