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我在大汉搞革命> 第三十二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二章(1 / 2)

第三十二章

长安肯定是要去的。

原因有二。

第一, 汉中的地理位置说好听点帝业之基,后有巴蜀这个保障基地,前有关中这个前进目标。

但说难听点就是个风箱中的老鼠, 两头受气。作为战略要地, 无论是关中还是巴蜀,都不会容许汉中独立。

秦游也是时间点卡得比较好, 蜀地内乱自顾不暇, 现在还没能把手伸过来。加之他先前又在文登的默许下抢占了葭萌关,可以说有了腾挪的余地。

而在姬惠死之前, 秦游毫无疑问是被视为心向王室, 隶属于关中,不会受到关中敌视的。

但这一切的优势在姬惠死后荡然无存。

得亏长安城现在没功夫计较姬惠的死因到底为何, 否则秦游别说被本地的世家大族公推为郡守,不被绣衣使者枭首示众就算他运气好。

在收到天子令关西各郡国起兵入关中拱卫长安的诏书之前, 秦游原本的想法是先花上几个月的时间同本地的世家大族好好修补一下关系。

然后视关中与蜀地的情况发展,看看要不要找借口打出反旗, 打出反旗后又要如何尽快谋求蜀地为基业, 最后伺机入关中,复刻一遍老流氓的经典操作。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巴蜀之地被群山环绕,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不多,而本土物产丰饶, 百姓生活水平相对富庶,所以有小富即安的“盆地心态”, 对外开拓的热情完全死冰点以下。

说白了就是对外开拓是一件收益小于付出的活。费尽心力出了川, 结果收获的却是还没家里肥沃的土地,没家里富饶的物产, 那还不如好好回去守家呢。

因而在秦游熟知的历史中,除了根本没把蜀地当基业,一心就想往关中扎的老流氓,历朝历代占据蜀地为基业的人杰,都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在与本地派的博弈拉锯中,包括但不限于公孙述与大宝备。

而这两位已经是占据蜀地,最有外拓欲望的割据势力之主了。

这也是蜀地作为华夏四角之一,却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都没能涌现一个统一天下雄主的根本原因。

蜀地的百姓,完全放弃了他们帮谁,谁就会赢的进取心,而是持之以恒地选择谁赢,他们就帮谁的躺平策略。

等着中央政府来接收而已嘛,都是小问题。

相较之下,如何入关中才是一直悬在秦游心上,令他坚持做大汉忠臣的根本原因。

关中之所以被称为关中,就是因为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淆山及晋西南山地,除此之外还有黄河环绕,对东部平原形成俯瞰的压制态势。

恰如被牢牢保卫呵护的心脏地带。而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

函谷关扼崤函,武关控秦岭东段,散关扼秦岭西端,散关控秦岭西端。

凭此山河四塞的优渥地理条件,占据关中的势力完全可以做到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在攻守态势中游刃有余的进行切换。

强如兵仙韩信,为了能帮助老流氓出汉中,也玩了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极限操作,秦游还没有自信心膨胀到他能够超越韩信,在关中局势平定时就举起反旗。

不然就他现在这点本钱,长安的朝廷都不用着急派大军来征剿他,只要把几条汉中到关中的道路守牢就行了。

但天子诏令关西诸郡国召集兵马勤王这一操作,直接解决了他最大的问题。

散关,什么散关?那守关的不都是自己人嘛,让开一条道让他过去又怎么了!

秦游的要求不高,只要这回能把他的人送到散关之后就行了。什么占据一块地盘作为根据地啊,是从来没想过。

在他的构想中,能把薛臯的第三营留下来在山林之中打游击就是大胜利。

第二个原因就是秦游现在迫切的需要提振一下自己的名望。

如今大部分的人一辈子的活动范围也不会超过方圆百里,由此造就了很强的地域荣誉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地域隔阂比较大。

秦游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汉中郡第一人,所以已经有人将本州领袖的名头扣在了他脑袋上。

但这个名头只有汉中人认,哪怕是拿到隔壁的武都郡,武都郡人也会七个不服八个不忿的,至少得说出三个比秦游强的人来反驳。

甭管道理和逻辑能不能过去,总之心态要先过去。

深究其中原因,根源是秦游乃是寒庶出身,过往所做的事也只给汉中一郡带来了好处。

而假使秦游遵从诏令,召聚兵马入了关中,那他的地位会直接飙升到汉室忠臣,逐鹿天下棋手的范畴中去。

其意义类似于后汉十八路诸侯会盟,共同商量讨伐董卓事宜。

足以磨平他出身、年龄、兵马数不足等一切弱点。

讨董的诸侯联盟也证明了时代浪潮会吸引英雄豪杰,最后逐鹿天下之人,一定会出现在浪潮中。

所以他将来的对手,必定会在其中,他早点去见见,也好有个应对。

尽管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去长安,秦游却不打算立时出发,好抢一个头名。

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放在他当前的境况是合适的。

于是在又休整了半个月后,已经被郡中世家表为汉中郡太守的秦游,终于允许郡中一众世家子入了他们无比好奇的军营。

严策是其中一人。

他是成固县望族严家这一辈最优秀的三人之一,也是其中年纪最小的,才刚刚加冠。

不过论起名头却是最高的。他少年丧父,五岁时便自负书箱请求入族学旁听,族人以为奇,遂凑钱粮养之,十岁可熟读春秋,无稍遗漏。

在秦游突然冒出头之前,他才是代表成固县的年轻俊杰。

依照严氏族长的说法,严策对两千石那是手拿把掐,绝对能带着整个严氏攀上新高峰。

纵横的才气,再加上与秦游是同县人,严策隐隐有这一众约三十来人世家子头的模样。

他虽聪慧多智,但毕竟年岁摆在那,即便此刻才到军营门口,一双眼就忍不住小幅度地四处打量。

似乎想要记清楚,并找到这支军队为何会发展得那么快的原因在哪。

不过是竖了一杆旗说想要征兵,整个汉中郡之前无论怎么抓都抓不干净的流民就一夜之间通通消失。

而去处嘛,大多就是面前这座大到一眼望不到头的军营。

在他身后,有一个同为严氏的年轻子弟用衣袖掩了口鼻,低声抱怨道:“秦游兵子,好不知礼,吾家世代簪缨,岂能与这些乡野愚夫相提并论。

“今番全郡英杰毕聚于此,已是给足了他面子,居然不洒扫亲迎,真真是有辱斯文!”

此言一出,立时就引来不少人点头附和。

这也不奇怪,他们这些人中很多打一落地就被人灌输自己是与普通百姓不同的,生来就要高人一等,因为他们更聪明,更勇武,是天生的领导者。

所谓百姓,只是需要他们领导,俯拾即得的薪柴罢了。

这些自以为是的幻梦,总要是人民群众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棒狠狠敲在头上几下,才能短暂的清醒过来。

而现在么,还没有被现实毒打过的他们明显还分不清大小王。

所以他们哪怕明知道秦游对家族开放了军职,是双方各取所需的关系修补与结成利益联盟,但出于敏感的自尊心,仍旧选择了通过话语贬低秦游的方式,达到擡高自己的目的。

尽管得到了部分人的赞同,令那严氏子弟脸上有了些光彩,不断对着周遭小小地拱手致意,但眼角的余光还是不住地往严策这里飘。

看来连他自己也明白,这支队伍里能定调子的并不是他。

对于这个族人小动作,严策是发现了的。

即便他对和蠢人沟通没兴趣,可架不住做出蠢猪发言的是他的族人,还引起了不少人附和,甚至这头蠢猪还想着拉他下水。

严策没什么表情地横了自己的族人一眼,淡淡说道:“你若是瞧不起郡守,大可不参加郡府的考试,不应征辟。”

话音很轻,但落入众人耳中不啻于下死力打了两耳光,许多人打了脸色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开始变红。

让负责此次陪同的韩征看得心头大快,对严策的印象分蹭蹭的往上涨。

他是忍耐力很强不假,但这一路上听到的各种言论已经快要把他的忍耐耗尽。

不过是一帮把书读到了狗肚子里去,眼睛长在头顶上,却于国于家均无建树的腐儒罢了。

只有老天爷才知晓他在听了严策话后没有接一句你们这帮混蛋怎么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用了多大的自制力。

毕竟这话一旦从他嘴里蹦出去,以大汉男儿的刚烈,绝对会立刻给他表演一个多人自刎。到时候别说是一口恶气,就是十口恶气也出尽了。

但他也是知晓兄长对这一批人有多看重的。

首先这批人来就任军职意味着兄长与汉中世家的和解与合作。

兄长曾经教导过他们,相处之道,同欲者相趋,同利者相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