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我在大汉搞革命> 第四十七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十七章(1 / 2)

第四十七章

治平九年, 九月初八,成都。

站在州学门口的李昌小心翼翼打开一张已经被磨得有了毛边,还带着一点点青色的“竹纸”, 认真地在心里默念书写其上的内容。

距离考试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多时辰, 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多少是个心理安慰。

这青色的竹纸是郡府发下来的。

据说是汉中郡的工匠改良了长安制造麻纸的技术, 以更便宜、更量大的竹为原料,所制造而成。

比从前所用的竹简轻便, 布帛便宜, 也不似从前麻纸那般易晕墨,不耐折叠, 而且新纸闻起来还有一股淡淡的竹香味,可谓是集众家之长, 而未有其弊。

若一定要说出什么缺点,那肯定是现在汉中的技术还不稳定。

确切来说是汉中现在没有足够的熟练工匠, 导致生产出来的竹纸经常出现厚薄不一的情况, 目前仅能供他们这些个参加郡府擢才考试的士子使用。

没错,就是郡府擢才考试。

自打东边汉中郡的那个将军秦游入了蜀,李昌就越来越看不懂局势的发展了。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三个月发生的事情足抵得上他过往三十年。

先是那个姓秦的中郎将在本郡太守文登的支持下,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本郡。

紧接着他所派遣的一部偏师, 也把江州传檄而定。

至此,不到两月的功夫, 益州三分之二的区域落入他手。

尽管在这一大片区域上, 还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山匪贼寇,堪堪过万的汉中军只能将城市掌握在手中。

不过有岳云那个猛鸷无比的小校尉, 和其余几员毫不逊色的虎将在,汉中军大可作为威慑力量坐镇城中,让这些统兵将领慢慢地率领偏师,把贼匪给一股股的收拾了。

李昌当时听那些乡吏讨论,说那个年轻到过分的中郎将秦游,这辈子最差的结局也得是个蜀地王。

李昌在听过秦游的故事之后,也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

但一切美好前景的憧憬,通通破灭在了五月初六那天。

那一天,秦游在剑门关上代弟受过,硬生生挨了八十脊杖,尽收三军之心。

同样也是那一天,本郡四个卓有名望家族的年轻俊杰被辕门枭首。罪状还被各曲、屯中的抚军、护军大肆宣扬,真正做到了军中尽人皆知,民间广泛流传,可谓是将那四个家族的面子放到了地里踩。

和所有人想的一样,被扫了面子的四家虽然没在迎秦游这个中郎将入蜀的大方向上发表异议,但在秦游入蜀后,却有志一同地采取了消极的抵抗策略。

他们世代居于蜀地,姻亲故旧,门人弟子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只消一个眼神,一句漫不经心的话语下去,就自然有无数人为之奔走效命。

由此在秦游初期,整个广汉郡的政治生态呈现出一种超级拧巴的形态。

郡府下发的各项命令能不能传到乡亭之中呢?答案是能的。但这个时效性嘛,那就不好保证了。

反正处在成都的李昌,收到郡府会在九月初八举办擢才考试消息的时间,居然比远在广汉县的友人还要晚,消息还是友人先告诉他的。

但一开始追究这个延宕政令的责任,那就成了一大笔烂账,每个经手环节都出了不止一个问题。真要追究下去,那就是要逼着把郡府清空,今后找不出做事的人了。

李昌在打听到政令延宕的原因后,想去汉中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的心思瞬间就熄了一大半。

才刚来就把世家大族往死里得罪,哪怕是入了蜀也立不稳啊。

但汉中军后续的一系列操作,才让李昌见识到了外边的天空有多大。

汉中军这么做,完全是因为他们有充足的底气。

郡府小吏阳奉阴违,延宕政令的上传下达是吧。那就从军中派出一个三五人的小队伍,直接驻扎到乡中宣传。

而且选择的拉拢对象也相当刁钻,选的尽是如李昌这般,家中有一些财产能够读得起书,渴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却苦无门路,又不愿给世家大族当狗的寒门士子。

这些寒门士子对世家大族的心态向来是既畏惧羡慕,又憎恨鄙夷。现在有了汉中军在后头撑腰,情绪和观感无可避免地会滑向后者。

而且有了将来能够真正入县府、郡府、乃至于州府为官,县乡间寒门士子以惊人地速度被汉中军派出的临时小队伍给拢到了手中,工作效率更是高得令人不敢置信。

尤其是在有了信鸽与青竹纸的帮助下,哪怕远在北部都尉,郡府发出的命令也能在三天之内到达,是以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反把县府和乡寺给架空了。

可以说现在影响他们这些个临时工作队伍效率提升的因素,已经变成了信鸽与青竹纸不足。

不过据说从汉中来的匠人和训鸽师就要到了,到时候直接招揽流民开设工坊,数量很快就能提升上去。

李昌原本是被族兄拉着去一起看看汉中军的成色,好决定是不是要抱上这条大腿。结果在去了之后,竟然有些工作得乐而忘疲。

实在是一切东西都太新了,新得令他情不自禁地想要探索更多,知道更多。那些个据说是育才营、博学营出来的少年人,个个都是勃勃朝气,崭新面貌。不仅与他,与那些世家大族子弟相比也是新得不似凡俗。

所以在得知郡府,实则是汉中军要拔擢贤士,充为属吏之后,他立刻就下定决心要参加。

毕竟他可是听那个来自汉中军的少年说了,军中还有更多稀奇的事务,比如说百花剧社,比如说现在已经改名叫仁心营的医疗预备营,而那里面可多是由女子组成的!

即便见不到那些,那也可以去见识一下什么叫诉苦整军活动。

按时下地域的排外风气,不同籍贯的人想要彼此认同都不容易,但他已经见到不止一个武都人,广汉郡人现在自豪地称自己为汉中军了,相信在巴郡和蜀郡,这样的人也不会少。

而且他冥冥之中感觉,如今乡中那些不断增多,由军中派出的工作组成员,肯定在筹划什么大事。

如果不能加入进去看看,说不定会吃很多亏的。

李昌捏紧了手中已经被翻得起了毛边的青竹纸。

这上面是用胶泥烧铸成的活范,然后排版印刷而成的《千字文》。

只要能把上面的字全部认全并稍加理解,现今汉中军的下达的各种军令文书就能全部看懂。

如果还能熟练地掌握算盘的用法记新式账,再加上一条李昌一直都没能搞懂的政治素养过硬,就能够被选进工作组,派驻到乡中,成为实际上的乡吏。

他家中并不算富裕,少时开蒙只能去郡府进行补贴的乡学学习,可那个地方得遇良师的概率只能说是约等于零,所以七八年书读下来,对先贤经典仍然只能说是一知半解,更甭说什么涉猎广泛,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尽管乡中有些小吏的水平远不如他,但架不住人家背后靠山硬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