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好消息:因为秦游的大力推进, 手上的项目进度的确往前走了不少。
坏消息:在到达一定值后,卡住了。
得益于老天爷给面子,且长安如今是被一群架构极其混乱, 军纪为负值的起义军占领着。
于是秦游与冯恒这两支仅仅依靠信鸽, 简短交换方位的队伍,才没有发生丞相最为担心, 也是否定魏延子午谷奇谋最根本原因的景象, 即军粮供应不足,会兵时间有误, 被以逸待劳的守军当头来上一棒, 徒劳无功。
甚至于秦游领兵到达长安时,因为长时间急行军, 肉食供应匮乏,以至于军中人皆菜色, 被王匡野外驻扎的部队当成了是前来投靠的流民,还兴高采烈地问他们是不是汉中也闹了灾荒, 活不下去才出来挣命。
对此秦游给出的回答是, 人给抹了脖子,捎带手地接管了营地中的一应物资。
得知消息的王匡气急败坏,派出了人马想要拔掉这颗试图往心脏上扎的钉子。结果毫无例外,连着三拨人都成了秦游的盘中菜不说,还让更多人知晓了汉中军直逼长安的事迹。
在如今这个乱世, 消息没有保密一说,秦游也从被强征入伍的长安本地民众口中得知了有关长安的最新消息。
说起来此次长安的陷落充满了荒诞离奇的黑色幽默。
因为王匡率领的起义军队只是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拿下了东面的函谷关, 距离长安还有一段路程。
假使此时组织长安城内的驻守的南军进行抵抗,守住长安一段时间还是不难的。
但奈何坐在天子宝座上的的年轻帝王不这么想。
他听信身边宦官所言, 认为北军在函谷关的失败是因为他纵容京城的统兵将领压着地方郡县当炮灰,功归于己,错推于人。
弄得地方上民不聊生,哀声载道不说。
北军还吃干抹净,连一口汤都不给地方剩。导致该团结的没有团结到位。
而北军吃了个肚皮溜圆,驻扎长安的南军却什么都没捞着,也因此心生怨愤。属于是不该得罪的又给得罪完了。
函谷关给攻破之后,北军害怕被清算翻账,南军想着把天子握在手中,今后三辈子的荣华富贵就有了。
然后东边是以陈胜吴广做榜样的王匡,西边是他才下旨定义成反贼的冯恒……
拔剑四顾,面面皆敌。
于是谁也不知道天子是怎么想的,在一个有着浓浓雾气的早晨,天子带着他昔年为藩王时的旧臣,并二三十个身强力壮的宦官,径投他在并州的舅家了。
欲要借并州精骑,破关中之乱贼。
只能说年轻人就是腿脚好,待到文德谦这种三公级的重臣知晓天子离开长安往并州去了时,天子已经离城百里,只得三公联名用印,一边派城中南军精锐部队去扈从天子,一边巩固防御。
大汉朝的士子多是文武双全刚烈勇毅不假,但术业有专攻这句话也绝不是开玩笑。
王匡人多,麾下军卒也被关东的乱局锻炼了很久,因而仅仅十三天的功夫,长安城就落到了王匡手中。
秦游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呆了,以至于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
满脑子就只有一句话,故事需要逻辑,而现实不需要。
当今天子这速度,这果决态度,令秦游十分自然地联想起了赵光义。在带伤的情况下,驾驶着驴车居然比精锐骑兵还要跑得快。
不过老流氓若是泉下有知,见到他当年千方百计都想要进的长安城,被后辈子孙这么快的速度就给抛弃了,不知道会不会棺材板猛烈跳动。
不过有一说一,王匡刚进长安城的时候还是十分勤政爱民的,处理各项事宜也比当今天子更有天子那味。
看得出其人的胆略和见识都非同一般。
但在秦游的记忆中,封建时代率先反抗的农民起义领导人,很少有成功坐上那个位置的。
很少这个量词,还是靠着朱重八这个绝世猛男一个人给撑起来的。
老流氓起家前都是亭长这种十里侯,家中有足够生活的地产,能够和狐朋狗友成天不务正业。
究其根本,就是农民起义军本身的局限性。气猛但短,小富即安,腐化堕落的速度极快。
王匡的手腕魄力显然比不过老朱,率军入驻长安半月后,就有人提出要拥立王匡为新天子。
王匡还真就答应了。
于是长安城百姓的噩梦轰然降临。
作为天子,登基大典自然不能太寒酸了。虽然少府里的东西足够用,可那都是老板的,他们辛辛苦苦转战数千里,还没捞到好处呢。
正好,新天子登基,那我们作为臣子总要上贺表贺礼吧。
但我们都是苦出身,半道上捞到袋子里东西看着也不咋地,上不得台面。
不过长安是天子脚下,百年帝都,达官显贵不知道有多少,正好借来一用。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