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询舟只听见了一道清脆的巴掌声硬生生打断了陆玉谈的喋喋不休。
面前书房的门忽然拉开。
陆玉谈眼眶微红。
“你今天出了这门,明天便这世上没有这丞相府的大郎君。”
陆玉谈狠狠地瞪了旁边的陆询舟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
现下这情况她真是进也不是、回也不是,只好待在门口等下人们收拾好里头摔碎的花瓶再说。
“询舟,进来。”阿耶的声音嘶哑。
陆询舟走进书房时下人们已经收拾的差不多了,于是纷纷有眼力见地离开书房并带上了房门。
书案前端坐地那位儒雅却不失严肃中年男子便是她的阿耶。
亦是大晋万人之上的当朝丞相陆须衡。
他是百姓们爱戴的陆丞相,是别的官员们敬畏的陆丞相,是皇上信任的陆丞相。
可是此刻的他神色疲惫不堪。
“莫要坐这里,坐你二哥旁边,免得被没扫干净的碎片扎伤。”
陆询舟听话地坐下,随后低声问道:“阿耶今日想要考察孩儿什么内容?”
陆须衡对上小女清澈的眼神,突然感到很对不起她。
“今日便不考核了。”陆须衡顿了顿,看像案边的儿女,“阿耶今日问你们,将来科举的打算?”
二哥陆玉瞻率先开口道:“阿耶,孩儿打算考明经科。”
“询舟呢,也是要考明经科吗?”
“孩儿打算考进士科。”陆询舟回答。
大晋的科举制主要以常举为主,而常举八科中又以明经科和进士科最为重要。
一般人家参加科举,也是最长报考明经科和进士科。
陆须衡闭目撚撚胡子,稍加思索。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
陆玉瞻自幼便陆家四个兄妹中学习最为刻苦的一个,奈何在天赋方面却有些不足,考明经的确是最适合他的一个选择了。
陆询舟呢,天资聪颖,年方十五却惊才绝艳,可惜从小到大便是兄妹中最喜偷懒耍滑的一个,此生大概是最恨背书,考进士虽合适,但是要从千千万万的学子中出头还是很有难度的。
陆须衡睁开眼,微微颔首。
“可。”
“询舟,明年便跟着你二哥一同参加春闱吧。”[一]
陆询舟与陆玉瞻面面相觑。
“阿耶,妹妹今年才及笄,何况学馆那边不是年满十八才结业吗?这样有些操之过急了。”
“我心中自有定数。”陆须衡淡然一笑,“再者我看询舟的诗不是写得很好吗?”
七言歌行音调流美,五律一气流转,情文相生,耐人寻味。小小年纪,却能把诗写得如此清韵秀朗实在难得。
当初陛下也是在读过询舟的诗后才钦点她当大公主的伴读不是吗?”
“阿耶说的孩儿都懂,可是为什么要这么早参加科举,孩儿认为可以在学馆再磨炼三年,到十八岁照常参加科举及第的可能不是更大?”陆询舟还是觉得不对劲。
“你们可知陛下这一次为何钦点询舟当伴读。”
“不知。”兄妹二人异口同声。
“其实大公主八岁那年入学时,我和陛下就考虑过将询舟你去当伴读。不过碍于你当时只有六岁,而且我们不想过多暴露出想将你培养成大公主亲信的意图和我的倾向。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在这漫长的十年中不会有人使诈陷害。”
“如今大公主十七岁,再过一年就能步入朝堂,而且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大公主成亲意味着能出宫开府招募贤才,正是政治羽翼逐渐丰满时。”
“当今皇后娘娘是七品官员人家出身,后位与太子都是陛下力排众议立的,太子如今在朝堂周旋,虽有陛下帮衬,但难免受到他人制衡。所幸大公主与太子自幼感情深厚,若是步入朝堂助太子一臂之力定能进一步稳固太子之位。而询舟又是其亲信,也表明了我的倾向。”
“所以,询舟这个时候参加科举再合适不过了。”陆须衡望着窗外婆娑起舞的绿树,心中莫名感到一阵异样。
他故作镇定,只是看向手边的那一杯已经凉透了的茶水。
“太子善于治国理政,而大公主是一把绝佳的利刃,陛下用人如器,如此可保我大晋往后数十年的国泰民安啊。”
[一](设定是我编的,不要相信)皇室子女不用参加科举直接进入朝堂,而陆询舟这种学籍属于弘文馆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京城的科举。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