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历史军事>臣妻乃是长公主> 第八十八章 观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八十八章 观尘(1 / 2)

第八十八章观尘

宋人有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夕过后大晋官员们迎来了期待已久的七日休沐。

陆询舟晨间洗漱完同陆绥在家中用膳,不多时,下人端来两碗太平面。

入乡随俗,福州的春节习俗之一便是在新年的第一顿早膳吃上一碗太平面,寓意新的一年太平长安。

林臯大早上起来帮陆询舟拣信,此刻他进门时困倦地打了个哈欠,将一叠书信放到陆询舟面前,恭恭敬敬道:“四娘子,这全是京师那边寄来的信。”

陆询舟赏了钱,谢过林臯后开始一边用膳,一边读信。

旧时在京的亲友无一例外地给她写信送来新年祝贺,陆询舟看得心里着实是暖洋洋的。一旁的陆绥见阿娘专心致志地看信,居然不搭理自己,遂趁阿娘不注意偷偷从那叠信中抽了一封出来,想看看上面到底写了什么东西让阿娘这么高兴。

她拆开这封信,却未想到信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阿娘的名字——她最初识字的时候,赵管家就教她先认自己和阿娘的名字,所以她当然认得。

陆询舟余光瞥见自家小孩偷偷拆信的行为,侧首刚想打趣一番小绥,不料在看见信纸上的内容后下意识一愣。

“小绥,把这封信给阿娘。”陆询舟温声道。

她甚至未发觉自己接过信纸的手已然微微颤抖。

陆询舟细心地发现,手中的信纸并非是正常写信的纸样,而是做文章的纸张——比一般的信纸大多了,并且这张纸早已泛黄,看得出是很久以前写的。

一整张信纸除了大部分地方写满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一处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狗,末了还题了一句:浮生万事皆可了,入骨相思最难断。

没有落款,没有日期。

拿过陆绥手边信封,信封上盖着标志“长安”的红印,下边写着收信人的姓名和地址:陆询舟,福州州衙。

但即使这位寄信人不愿透露姓名,陆询舟也猜到了她的身份。

「“由心入形,由形入神,最后返璞归真,从心所欲。”李安衾神情专注道,笔尖触纸那一刻,纸张上的那些汉字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各具形态,却仍具有草书瑰丽狂逸的美感。」

「陆询舟端坐在一旁,凝神地望着身侧教导自己练字的女人那干净温柔的侧脸。」

「“你有没有在听?”」

「耳边传来公主殿下淡淡的声音。」

「陆询舟点头,眨眨眼:“臣听了呀。”」

「“好。”李安衾莞尔,拿起陆询舟写在书上的每日批注,倏忽间冷冷道,“重写,本宫看不得鬼画符。”」

「“臣这是行书,才不是鬼画符!”」

十八岁的陆询舟无可奈何地笑了出来。

那是景升九年的往事了吧,那年她方及笄就成了李安衾的伴读,那时的自己不同如今的沉稳端方,十五岁的少女又懒又爱耍滑头。连着坚持认真完成了几日李安衾布置的课外任务,终于是耐不住烦躁,敷衍地用行书乱写一通。

结果字迹太过潦草,不仅被李安衾认成草书,还被罚着重写了一遍批注。

现在想来还真是令陆询舟忍俊不禁,五官肃冷秀美的陆刺史笑起来温柔又隽永,让人仿佛窥见一个含蓄的暮春。

可是,她为什么笑着笑着就哭了呢?

由心入形,由形入神,最后返璞归真,从心所欲。

信纸上的“陆询舟”从最初端正遒劲的字体逐渐趋于飘逸潇洒,亦暗示着寄信之人的心理从一开始专注的思念到最后陷入排山倒海的情绪中。每一字都有着不同的形态,它们是否象征着每一种微妙的情绪?

陆询舟想,这算是殿下在变相示好吧?

她想起赴任途中的那些个夜晚,只有在夜深人静之际,自己才敢躲在被子里哭一小会儿。

刚分开那段时间心里的确是很难受的,但她不敢将伤心表现在脸上,后来到了福州她便全身心投入到公务中,可一闲下来就忍不住去想远在长安的殿下。

明明是自己提出分开的,可为什么后悔的也是自己?陆询舟夜里无数次反思自己的行为,说到底还是自己太年轻了,她早该清楚李安衾所做的一切虽然偏激了些,但全然是为了挽留自己。她脾气向来倔强,就算对李安衾一贯百依百顺也经不起自尊被屡次践踏,一气之下便说了重话,翌日出京前还丢了定情信物——

陆小山的手一颤,信纸从手中滑落。

糟糕!那和好后她要怎么与李安衾交待?!

.

春节的白日通常是要留给走访亲朋好友的。陆询舟在福州也不完全算是无亲无故,卿许晏年轻时有一忘年交姓梅讳间雪,我们且称她为梅姨。

梅姨出身清贫,但耿善正直,最后因为上书劝谏晚年求仙问道的晋高祖被贬为永州司马。

然而梅姨见惯了官场腐败、民生艰苦,穷尽半生却无能为力改变现状。最后她终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乡,用毕生积蓄在家乡福州开了间书肆,收养了一子为孙,终生未婚。

陆询舟在赴任福州之初因为事务繁忙并未亲自去拜见她老人家,约莫是初冬的时候她才趁着冬至休沐带上母亲的亲笔书信去登门拜访。

老人家对陆询舟喜欢的不得了,这孩子生得清秀,待人阳煦山立,为官清廉正直,还是个罕见的状元出身,简直就是老一辈的理想孙辈。

这不,立马便与这位挚友之女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辰时五刻,陆询舟抱着被裹得像个粽子般的陆绥上了马车。她们今日要去拜访梅姨,顺便带些礼物,并捎去阿娘的问候。

春节的早晨,到处都弥漫着喜庆的气氛。陆询舟即使坐在马车内,但听着车外的不绝于耳的喧闹,亦能想象出一副《太平盛世图》。

梅姨与养孙住在闽县的文儒坊中,此处共有三坊七巷,从五代残唐至今都是福州的繁华之地。能住在此处的人家大多是权贵豪强之后或之流。梅家祖上显耀过,所以在此处还有一间老宅,梅姨回乡翻新后便与养孙彻底定居在此处。

出于孝道和尊敬,最后一段路程陆询舟选择下车亲自走完。于是那日福州的老百姓们便瞧见了新任的刺史右手牵着自家千金,左手提着一袋沉甸甸的东西,悠哉悠哉地混入这副《太平盛世图》中。

新年伊始,辞旧迎新。人们虽然将自己裹得严实,但却未裹住对于新的一年的热情。长街万象,到处挂着红彤彤的灯笼,还有小贩高声的各式吆喝,街头还有舞龙舞狮的表演。

陆绥想去凑热闹,陆询舟无奈,顺手给她买了一个小兔子样式的糖画,而后诱哄着将嘴馋的小孩带进梅姨家。

两人踏入梅府时,陆绥正心满意足地咬着糖画,浑然忘了自己方才吵着闹着要看舞狮舞龙。

“梅姨,晚辈带着您心心念念的小绥来看您了!”

梅姨闻声迎了出来,看见可可爱爱的小绥顿时慈爱泛滥,“哎呦”了一声便乐呵呵地将小孩抱入怀中,全然不在意陆绥金眸的不祥之意。

看着和睦的老幼二人,陆询舟一边将布袋中的礼品取出放到桌上,一边笑问:“梅兄呢?我之前和他约好了,春节下午去鼓山帮我家大人[一]祭拜梅祖。”

梅姨素来不喜人情中的那些个口是心非,见卿家母女如此重情重义,便笑着称谢,顺带留陆询舟和陆绥下来吃顿午饭。

“鹤衣他正在庖厨里做午膳。小陆你带着这些东西走过来真是麻烦了,今日你和小绥必须留下来吃顿午饭,不然我心里过意不去呀。”

“一点也不不麻烦。”陆询舟笑道,“我去庖厨看看梅兄。”

陆询舟口中的“梅兄”便是梅姨之孙。

他讳观尘,字鹤衣。生性聪慧,十八岁便中了举人,后来不知为何竟不愿再继续考下去,于是便止步于此。如今梅观尘二十有五,在附近的官学教书,凭着积蓄买了个侍女专门照看老人,夜间则回家亲自料理家务、孝敬老人。

陆询舟初来梅宅拜访时便与梅观尘一见如故。

古来知己的最大遗恨便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而他们却是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对方。

那是一个下雨天,福州的冬日虽然不降雪,但天气确实湿冷得很。梅观尘坐于梅宅院中的小亭里抚琴独歌,陆询舟记得那日她隔着朦胧的雨幕,静静地听他唱了一曲《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只凭一曲,陆询舟便知道他们是同道中人。

直觉告诉她,他是龙阳。

不过正如俞伯牙遇见钟子期,陆询舟遇见了梅观尘。高山流水觅知音,千秋万载为一人。两个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在雨中的小亭里把酒言欢。他们有许多相同的爱好和思想,小到烹饪种菜、游侠话本,大到民本思想、文家推崇,二人相见恨晚,聊得格外投机,遂为君痛饮,古今多少事,都付一壶浊酒中。

《晋书·陆询舟传》中记载,陆询舟评价梅观尘是:梅郎堪梅,花中傲骨也。

梅出尘是一个似梅花般的士人,他有自己特有的柔情,亦有着文人的铮铮傲骨。陆询舟见过许多郎君,温润如玉的沈奢、清正慎行的范殊臣、开朗可爱的范罗赫……然而她却从未见过这样一个郎君,温柔如邻家兄长,举止间有着母性的宽怀。

而且最令陆询舟惊讶的在于,他明明还在对你笑着,你却能发觉淡淡的忧愁爬上了他的脸颊——他的灵魂活着,躯壳却已经死了。

这样一个人,分明早已厌倦世俗,却爱着世人,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他身虽死,名却可垂于竹帛。

即使历经万年,他的灵魂与风骨依旧长存。

.

初遇时,陆询舟曾笑问梅观尘:“我私以为鹤衣你生来便是道济万民的君子,既然十八岁便中了举人,为何不进京赶考谋个功名,造福一方百姓呢?”

梅观尘笑了笑,一饮而尽杯中的烈酒,那双清冷的眸子下意识红了几分,他似乎是想到了什么伤心事,思量片刻,沉声道:

“辞非,你若愿春节时同我上鼓山祭拜先祖,便会知道这个中缘由。”

贞安三年正月初一,鼓山。

在福州若一定要看雪,便只有在深冬的寒夜里上鼓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