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禀皇上,废黜太子乃是动摇国本的行为,太子如今并没有过错,万万不能废黜呀。”
“启禀皇上,太子乃是中宫嫡出,既贤又长,是名正言顺的储君啊。”
就连孙大山也认为废黜太子不是明智之举。
刘四儿已经当了一些时日的皇上了,其政治觉悟已经觉醒。
刘四儿已经知道天下太平的时候要用道德、礼仪和秩序来治国,这些群臣代表社会精英阶层以及平民阶级的意愿,如果自己随意做出决策而不考虑群臣的意见,那么势必会动摇天下百姓对新王朝的忠诚。
到时候,轻则引起百姓的怨言,重则会导致新王朝的覆灭。
刘四儿见群臣反对,只能选择暂时不提此事。
吕止冬的政治嗅觉也颇为灵敏。
如果皇上废黜自己皇后之位也就罢了,这是皇上的家事,让谁当正妻都可以,虽然是名义上的国母,但实际上不过是皇上后宫的囚徒罢了。
但是,在父权社会,太子可是权力的象征,一个太子远比十个皇后还要重要。
吕止冬内心倍感危急,于是带着太子求见太后,请求太后为自己做主。
自从刘四儿把吕止冬娶进家门之后,婆婆一直嫌弃吕止冬是个大户人家的姑娘,不懂得料理柴米油盐之事,初期,对吕止冬颇有怨言。
但是,吕止冬的孝顺顾家让婆婆改变了对她的看法,渐渐对这个儿媳妇满意起来。
刘四儿建功立业的举动在母亲眼里就是不务正事的表现。
刘四儿在外面鬼混不着家的那些日子里,婆婆亲眼见证了吕止冬是如何撑起这一个家的。
再加上刘泽是她亲手看大的孙子,祖孙之间的情谊并非一个刘顺意可比。
婆婆听吕止冬说自己的的好儿子竟然要废除刘泽的太子之位,这可把她气坏了,立刻就把刘四儿叫过来训斥。
“你这是当哀家老了不中用了,你想要把泽儿的东西抢走是吧。”
“哀家告诉你,你那个什么姬贵妃就是一个狐媚子,只要哀家活一天,她的儿子就休想当太子!”
“刘四儿,你忘了,当上皇帝之后,你就骄傲自大了,看不起你的糟糠之妻了,既然如此,你也瞧不上哀家这个糟老婆子。”
“哀家这就收拾东西,带着皇后和太子回老家种地去,不受你这个狗屁皇帝的气!”
战事一停,传统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渐回归,尤其是孝道,更是占据了半壁江山。
如果是在战争年代,刘四儿没有拯救自己的父亲,勉强还能说得过去。
但是在和平年代,如果刘四儿不好生赡养自己的母亲,恐怕会遭受天下人的耻笑。
而且跟随刘四儿打江山的那群人,因为不满刘四儿的赏赐,竟然蠢蠢欲动起来,一直在伺机取代刘四儿当皇帝。
如果刘母真的带着儿媳,孙子在乡下务农,这不是给刘四儿戴上一顶“不孝母亲、不敬妻子、不养儿子”的帽子吗?
恐怕,这就给了他人起兵造反的借口,刘四儿就会像旧朝的亡国之君一样,不得好死。
面对母亲的坚决反对,刘四儿只能好言相劝,承认自己是受了小人的蛊惑,决心不提废黜太子之事,希望母亲不要冲动,还是在皇宫安享晚年为妙。
阿锦心想,幸亏刘母是个通情达理的,不然她可就一棍子扫了上去了。
阿锦最讨厌刘四儿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人!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