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都市重生>我的时代1979!> 第122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1 / 2)

第122章 成为海派校园文化的标志(5.3k)

如果有人问在1979年的复旦上过大学的学生,那一年魔都校园里谁是最有知名度的学生

那回答是毫无疑问的。

一定是许成军。

一首《北乡等你归》把许成军再一次抬到了学生群体中的高位。

第二天清晨的复旦,雾还没散,淞庄宿舍区就飘起了细碎的吉他声。

不是许成军弹的。

是周海波,昨晚在操场听了半宿,今早抱着从老乡那借来的旧吉他,在楼下对着树“扒和弦”。

手指按错弦疼得龇牙咧嘴,却舍不得停,连路过的保洁阿姨都停下扫帚:“小周,这是昨天许成军唱的那调调吧真好听!”

“阿姨,别捧他了,他那调子,十句对不上一句!”胡芝撇撇嘴。

“你懂个蛋!”

周海波刚要继续骂,就见三个穿劳动布褂子的男生跑过来,手里攥着的烟盒纸:“海波,昨天没记全歌词,你跟成军住一屋,再给咱念两遍呗!”

说话的是物理系的赵学军,家在河南农村,昨天听“北乡的槐树下”时,想起自家门口那棵老槐树,半夜没睡着。

“小意思!我给你抄!”

“要签名不”

“许成军的”

“差不多!”

周海波也是借着许成军的光,成了次名人,捧着吉他站在淞庄楼下,倒也被不少不认识许成军的要了不少签名。

飘飘欲仙!

爽!

咱京城爷们就得这个范!

“差不多个蛋,你看看你签名上面写的是许成军嘛!”

林一民一点不惯着。

赵学军横竖都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到,满张纸都是“周海波”三个大字!

周海波:

这边正围着要歌词,食堂方向突然传来一阵哄笑。

许成军刚走到食堂门口,打饭的李师傅就把勺往铁桶里一磕:“成军同学,来!今天给你多盛勺土豆炖肉,我家丫头在复旦附中,昨天听同学唱你的歌,回家跟我闹,说要见‘弹吉他的大作家’!”

一听许成军。

排队的学生瞬间围过来,有人掏出钢笔往课本空白处记,有人直接把搪瓷缸递过去:“许成军,写缸底!省得丢!”

许成军一脸莫名地刚接过缸子,这玩意也能签名是吧

就见苏曼舒从人群里挤出来,手里拎着个布包:“我妈蒸的杂粮馒头,中午吃这个。”

周围顿时起哄。

苏曼舒的室友齐月茹喊“曼殊偏心”,苏曼舒脸一红,把布包往许成军手里一塞。

倒也不像寻常姑娘转头就走,而是反过来看齐月茹:“不是你让我给你的李哥哥送信的时候了啊,月茹!”

“曼舒!”齐月茹闹了个大红脸。

“走啦!”

她刚走一半,转头看了眼许成军,杏眼在午后的阳光下闪烁着许成军的脸。

站在人群里,美的不可方物。

“大诗人,你的信可还没到哦!”

许成军捏着温热的布包,看着她的背影,嘴角忍不住往上翘。

这股热闹不止在复旦。

下午两点多,校门口突然来了辆二八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上海交大”的校徽,骑车的男生汗流浃背,见人就问:“同志,许成军同学在哪我们系里传疯了他的《北乡等你归》,我来抄歌词!”

正好碰到去图书馆的陈阳,他是许成军之前在自习室认识的中文系同学,立刻拍着胸脯:“跟我来!我带你找他!”

两人刚走,又有两个穿蓝布校服的女生跑过来,是上海师大学的:“我们社长说,复旦有个学生把‘南边的事’唱成了歌,可好听了,让我们来学学!”

1972年至1980年期间,华东师范大学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

所以此上海师大非彼上海师大。

校门口的热闹,被路过的王建国看在眼里。

他是上海机床厂的学徒,今天来复旦找表哥借复习资料,准备明年考大学。

刚进校门就被这阵仗惊着,拉着表哥问:“哥,这许成军是啥人物比电影明星还火”

表哥是复旦历史系的老生,笑着递给他一张抄着歌词的纸:“你先看看这个。”

王建国接过纸,念着“你在南疆的硝烟里,握紧钢枪”,突然顿住——

他二哥虽然没驻防南边,但是下次轮换说有可能要过去。

昨天听广播说“南边局势稳了”,心里正惦记,此刻看着歌词,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这歌……是他自己写的”

“可不是嘛!”

表哥拍了拍他的肩膀,“人家还是《收获》上发过小说的作家,又会写又会唱,现在上海的学生圈子,谁不知道许成军”

这边王建国刚走,复旦的黑板报前又围满了人。

中文系的学生连夜把《北乡等你归》的歌词抄在黑板上,还用红色粉笔描了“南疆有丰碑,北乡等你归”两句,旁边画着一把小小的吉他。

教现代文学史的李老师站在人群后,手里拿着笔记本,边看边点头,嘴里还跟着哼调子。

他和她爱人都是音乐爱好者,教了二十年书,第一次见学生把“家国”唱得这么柔,却这么有劲儿。

他听得出这首歌旋律具有独特的韵味,其节奏、音高和旋律走向等方面都有别于当时中国音乐中常见的旋律模式。

真是稀罕!

更难得的是这首歌的歌词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写实性。

无疑会对以后得歌词创作方向产生影响,促使更多的词曲作者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和情感。

有点东西!

下午的时候,金陵东路的旧货店更热闹了。

老板是林一民的表哥,今早刚挂出“许成军同款吉他,26元一把”的招牌,就围来了一群人。

有复旦的学生,有其他学校的,甚至还有两个穿军装的战士,手里攥着津贴:“同志,我们下周末要去慰问演出,想买把吉他,就弹许成军那首歌!”

老板乐得合不拢嘴,边递吉他边说:“这可是许成军同志弹过的型号,昨天刚到五把,现在就剩两把了!”

而此刻的许成军,正坐在中文系的教室里,对面坐着几位学生会干部,气氛算不上拘谨,却带着几分年轻人特有的郑重。

文艺部部长李萧仪手里拿着一张纸,语气格外客气:“成军同志,我们想在相辉堂办迎新晚会,想邀请你表演个节目,哪怕你一个人,抱着吉他唱都行,学校这边已经同意了,您看方便吗”

许成军刚要说话,就见苏曼舒从门外进来,手里拿着一迭誊写好的歌词:“我帮你抄了十份,拿着吧。”

她抬眼瞥见李萧仪,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却没多问,只将歌词放在许成军桌角,便安静地站到了一旁。

苏曼舒素来像株高岭之,清冷又矜贵,若论气韵能打九十分,那李萧仪便是朵正盛的玫瑰,明艳里带着股鲜活劲儿,八十五六分的模样,倒真也勉强能算上旗鼓相当。

有点威胁。

但也仅限于“有点”罢了。

许成军看着手里工工整整的歌词,又看了看李萧仪期待的眼神,笑着点头:“行啊,不过我就会这一首歌,到时候可别嫌单调。”

有什么必要拒绝呢

大学在于体验,更何况来到这1979。

若不绚烂,何苦来之

“怎么会!”

李萧仪立刻从椅子上站起来,语气里满是雀跃。

“成军同志,就算您只抱着吉他弹一段,也肯定有人乐意听!”

“哪那么夸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