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武侠修真>西游:长生从拜师镇元子开始> 第169章 镇元子:不准说粗语(0k)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9章 镇元子:不准说粗语(0k)(1 / 2)

第169章 镇元子:不准说粗语(5.0k)

话表猴子虽然两番作弄李靖,方將照妖镜归还,然与前番面对老君討宝不同的是,猴子並无味下照妖镜的心思,不过是因为懊恼李靖父子前番那般作態而已。

李天王收得宝镜,望著猴子远去的背影,心中暗嘆:“这猴子一如既往的刁钻,著实不好糊弄也!”

也因此,自此之后,每逢猴王上天寻他父子相助,李靖再不敢敷衍塞责。最终能否解难全凭本事,態度却端的摆正了许多。

猴子向来聪明,岂不知此中关节正因看破这一层,才此番毫不容情,当面点破他父子行止。

李靖感嘆方毕,收镜返天。那猴子驾起筋斗云,嘻嘻哈哈赶上唐僧与师弟。

三藏见了便问:“悟空,如何迟来”

猴子笑道:“日久未见李天王,上回又走得匆忙,此番与他多敘几句,要子一番。”

三藏闻言点头。一旁八戒挑著担子道:“师父哎,您还真信这猴子的鬼话没听见李天王开口就教他还宝定是这猴子又昧了人家镜子,纠缠不还!”

“师父不知,这猴子是五百年前三界第一號的贼头!蟠桃、金丹、御酒,不知被他偷了多少哩!”

三藏肃容道:“悟空,出家人守戒为先,岂可行窃若真拿了甚么镜子,及早还他才是,莫亏心术。”

猴子喝道:“你这呆子胡甚么!”又对唐僧道:“师父自五行山相救之后,老孙早发愿心,

不行偷盗。这镜原是前番请李天王父子降妖时,他二人怠情,战不过两个娃娃,老孙见势急,一个筋斗走得匆忙,未及归还。因此他特来討取,俺老孙岂有不还之理”

三藏欢喜道:“阿弥陀佛!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悟空能悔悟前非,善莫大焉。”

八戒低声嘀咕:“也就老师父信这猴话!古人还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哩!”

猴子耳聪,听得明白,一个蹦跳揪住八戒长耳:“古人云:一言既出,駟马难追!甚么猴话

倒是你这夯货,一张臭嘴没半点记性!前头最好有个甚么妖怪,把你这张嘴缝上才妥当哩!”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八戒心中悚惧,才走过一段大路,眼见前头渐荒,预料不出意外,必是凶山恶水相候。遂忍不住抱怨:“佛祖也式狠心,教俺们走十万八千里便罢,不仅妖魔频出,连道路也这般难行。难道世间通往西天之路,儘是如此艰难么”

前番听闻路程已走了近一半,眾人包括八戒皆心头一震,大受鼓舞,但这番八戒真真吃了苦头,加之肩上挑著重担,著实难握,这会叫苦不已,又顿时觉得走到如今还不得一半路,这西天还是太远了些。

唐僧亦抬头看了眼前方,他取经之心一向坚定,倒不惧道路艰险,只是担忧天晚无处歇息,便道:“徒弟,今宵何处安身也”

猴子道:“师父,出家人莫说那在家人的话。”

唐僧道:“在家人怎么出家人怎么”

猴子道:“在家人,天黑温床暖被,怀中抱子,脚后蹬妻,自自在在睡觉;我等出家人,哪里能够!便是要带月披星,餐风宿水,有路且行,无路方住。”

八戒嘆道:“纵是佛祖考验诚心,也不该儘是凶山恶水。这般景象,岂不教世人以为西天之路儘是崎嶇艰难”

猴子正色道:“若心存畏惧,蹉曙不前,纵是康庄大道,在汝眼中亦道阻且长;若吾等志心不移,同心协力,便遇高山恶水,一旦越过,回望便是善山好水。西天之路艰否,实不在山水,只在人心也。”

沙僧頜首,唐僧亦点头道:“悟空之言甚善。世间岂有容易二字心诚方得真经。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隨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自五庄观镇元子点破九九之数,猴子心中明镜也似,深知西行每一程、每一劫,皆有深意。

纵然无此点拨,以猴子之灵通,早晚亦悟此理。

原本西游中,师徒歷尽千辛抵灵山取得真经,却因少了一难,被金刚从空中拋落通天河畔。

为此,八戒抱怨不休,沙僧道:“二哥休报怨。我的师父已得了道。前在凌云渡已脱了凡胎,

今番断不落水。教师兄同你我都作起摄法,把师父驾过去也。”

然那时猴子频频的暗笑道:“驾不去!驾不去!”你看他怎么就说个驾不去若肯使出神通,

说破飞升之奥妙,师徒们就一千个河也过去了;只因心里明白,知道唐僧九九之数未完,还该有一难,故稽留於此。

可见此时,猴子非但清楚劫数,甚至算定尚缺一难,须得补全,方能圆满。

八戒见多说无益,只得歇声挑担前行。平心而论,西天之难岂止山高水险、妖魔横行便是这日常赶路跋涉,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礪。

正所谓一笔不能写二事,一嘴不能说二话,话分两头。

且说李修安携清风、明月二童,与唐僧师徒作別后,驾起祥云,径回万寿山五庄观。

不多时,遥见山峦含翠,楼阁隱隱,正是万寿山胜地。然清风、明月越近师门,反觉心下喘,眉间带忧。

清风道:“怎想最终落得如此收场竟被法力低微的妖邪所欺,实是折了顏面,只怕要教师父与诸位师兄失望了。”

明月亦嘆:“哥哥所言极是。我等有负师父重託,难免要受责罚。”言毕,双双低头,神色惭愧。

李修安宽慰道:“二位师兄但放宽心。师父岂忍深责不瞒二位,吾未下山时,师父早已推算出二位有此一劫。师父命你等此番下界,一为考验唐僧师徒,二为教你二人明是非、知好列、辨善恶。此心此意,二位莫非忘了”

二人闻言恍然。清风道:“师父苦心,吾等本已领会,奈何又被那猴子迷了心窍,未能持守到底。”

明月接话道:“如今方知妖邪本性诡诈,全无是非之念,唯凭一已之私,恣意妄为。若非此番亲歷,怎解师父往日教诲句句真切”

清风頜首:“非但师父之言,就连师兄与师弟平日劝诫,亦皆金玉良言,只恨当时未能深思。

h

李修安道:“道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二位既已悟得此理,此番歷练便非徒劳,师父闻之必觉欣慰,焉有见责之理”

善財龙女前番来五庄观送舆图时,曾求教过李修安类似的问题,然他二人与龙女有所不同。

在李修安看来,明是非、知好列、辨善恶是有前提的,首先,本身需要有是非、好列、善恶的概念。妖邪为何本性邪恶狡诈盖因他们压根没有甚是非善恶之观,一切凭喜好行事,遵循纯粹的利已主义,全然为所欲为。

其次,欲明是非、知好歹、辨善恶,须知道何谓是非、好歹、善恶。

这番歷练別的不说,清风、明月他二人对是非、好歹、善恶本身有了清晰的认知,他二人本身倒也聪慧,如此他二人往后遇事应对时,起码能在遵循大局的前提下有所判断,而师父对他二人的期望正是如此,故李修安才说这话。

清风、明月闻言暗鬆了口气,內心稍定,

明月心中存有疑问,遂问道:“小师弟,这番歷练已然结束,你老实告知吾等,在吾二人立稳山头后,你可当真回五庄观去了”

清风亦是十分好奇,殷切的望著李修安。

李修安摇头如实道:“非也,吾数日前才返五庄观,吾亦不曾料到你二人会將那羊精错认作吾,正是此,为你二人这一劫埋下了祸患的种子。”

清风、明月闻之顿感惭愧,他二人本不至於愚昧至此,若不是一门心思全放在了猴子身上,一时心猿意马,早就看出端倪,此番经验教训於他二人不可谓不深刻。

清风一番深思后,忽恍然大悟道:“吾知道了,那小钻龙才是师弟你也,且不说初见你时便甚感亲切,单是你说情愿逍遥一世,放弃吃唐僧肉长生,吾便该想到是你也,那些妖怪哪可能会有这般觉悟。”

明月亦犹如醍醐灌顶,叫道:“是了,是了,吾就说你与那些个妖怪不一样。”

李修安点头,大方承认,事到如今,没甚好隱瞒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