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男人执着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猜想,他可能是以前粮站的看守员,因为某些原因,一直无法接受粮站废弃的事实,所以才会一直留在这里,日复一日地清扫着早已发霉的粮食。我决定帮他一下,至少让他知道,粮站已经废弃了,他不需要再在这里看守了。
我走出仓库,在院子里找了一些干净的树枝,又从附近的小溪里打了一些水,回到仓库里,对男人说:“这些粮食已经发霉了,不能再用了,我们把它们清理出去,然后把仓库打扫干净,好吗?” 男人看了看我,又看了看地面上的谷物,犹豫了很久,才点了点头。
我们一起清理仓库里的废弃粮囤和麻袋,男人的动作很熟练,显然以前经常做这些工作。他一边清理,一边不停地念叨着:“这些粮食都是好粮食,怎么就发霉了呢?要是早点通风就好了,要是早点晒一晒就好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惋惜和自责,让我心里更加难受。
清理了大约两个小时,仓库里的废弃粮囤和麻袋终于被清理干净了。我用带来的水把地面冲洗了一遍,虽然地面上依旧有很多霉斑,但至少比之前干净了很多。男人看着干净的仓库,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这样就好了,粮食不会再发霉了。”
就在这时,仓库的门突然被风吹得 “哐当” 一声关上了,仓库里瞬间陷入了一片黑暗。我心里一慌,赶紧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可当我照亮仓库时,却发现男人不见了踪影。“你在哪里?” 我大声喊道。可回应我的,只有仓库里传来的回声。
我在仓库里找了一圈,还是没有找到男人的踪迹。就在我准备打开仓库门离开的时候,突然发现仓库的墙壁上有一些奇怪的文字,像是用红色的颜料写上去的,因为年代久远,又加上潮湿,字迹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我走近一看,只见上面写着:“1985 年 7 月 12 日,粮站失火,损失粮食三千斤,看守员老李不幸遇难……”
我的心里突然一震,难道刚才那个男人,就是当年遇难的看守员老李?我赶紧走出仓库,在院子里找了一个附近的居民打听。居民告诉我,1985 年 7 月 12 日,老粮站确实发生过一场大火,大火烧了整整一夜,仓库里的粮食几乎全部被烧毁,看守员老李为了抢救粮食,不幸葬身火海。从那以后,就经常有人在晚上看到老李的魂魄在粮站里游荡,拿着扫帚清扫地面上的粮食,像是还在履行着他的职责。
“听说老李是个很负责的人,” 居民说,“他在粮站当了二十年的看守员,从来没有出过一次差错。那场大火之后,他的家人把他的骨灰埋在了粮站的院子里,希望他能永远守护着这里的粮食。” 我听了,心里充满了敬佩和悲伤。原来,老李的魂魄之所以一直留在这里,是因为他对粮站的执念太深,他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没有守护好粮食的事实,所以才会日复一日地在仓库里清扫着早已不存在的粮食。
第二天,我买了一些水果和香烛,再次来到老粮站。我在院子里找到了一棵老槐树,居民说老李的骨灰就埋在这棵树下。我把水果放在树下,点燃香烛,对着老槐树深深鞠了一躬:“李爷爷,您放心吧,粮站的粮食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您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永远都在。您不用再在这里看守了,您可以安心地离开了。”
香烛的烟雾在潮湿的空气中缓缓上升,弥漫在院子里。就在这时,我隐约听见仓库里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像是有人在轻轻地走动。我走进仓库,只见仓库里空荡荡的,阳光透过屋顶的破洞照进来,在地面上形成一道道光柱。可我却感觉到,有一股温暖的气息围绕在我身边,像是有人在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老粮站里见过老李的魂魄。但每当我路过老粮站时,都会特意进去看看。仓库里的霉味渐渐消散了,墙壁上的水渍也慢慢褪去,院子里的杂草被附近的居民清理干净了,甚至有人在院子里种上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老粮站虽然依旧破败,却多了一丝生机。
有一天,我看到几个工人在老粮站的门口忙碌着,他们正在拆除老粮站的围墙。我走过去打听,才知道政府打算把老粮站改造成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保留老粮站的建筑风格,让更多的人了解麒麟区的粮食历史。我听了,心里很高兴,我想,老李如果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会很欣慰的。
几个月后,老粮站的改造工程完成了。崭新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吸引了很多居民前来参观。活动中心里陈列着很多老粮站的照片和文物,有当年的粮票、农具、煤油灯,还有老李当年用过的那把扫帚。在活动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 纪念麒麟区第一粮站及看守员老李”。
我站在牌匾前,仿佛看到了老李的身影。他穿着蓝色的工装,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正在仓库里清扫着地面上的粮食。虽然他已经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麒麟区人。
麒麟区的潮湿依旧在继续,它不仅侵蚀着城市的建筑,也见证着城市的历史和变迁。在这座潮湿的城市里,还有很多像小姝、陈建国的儿媳、老李这样的魂魄,他们因为各种各样的执念,被困在某个地方,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过去的事情。而我,也会继续在这座城市里生活着,倾听他们的故事,见证他们的执念消散,也见证这座城市在潮湿中不断成长和变化。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