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爷哪天脸色好看?”李安吐槽。
李盼没有说话,点头赞同。
干旱的消息传出来以后,江城暗流涌动。
每天需要包岷费心的事太多。
包岷除了面对蔡大妹和包书仪有个笑脸,其他人都是冷脸。
“夫子说。江南秋收连续下雨两个月。稻谷欠收严重。”
因为干旱,家里饥饿。杜夫子知道学生们上课的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说些外面的事。
叶芸娘从李盼嘴里听到不少外面的事。
如离江城最近的山城,因为多山地受干旱影响较少,秋收不错。
江城目前出售的粮食,蔬菜,果子多是山城运送过来的。
还有边疆近来不太平,说是草原缺水严重,草木不丰,牛羊饿死不少。
草原部落集结人马,攻打边城。朝廷有可能征兵,加税收等等消息。
“江南是朝廷的第二大粮仓。很多地方等着江南的粮食救命。”李平半年时间在府衙算账,接触多,人成长很快。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李盼打断李平的话,看向叶芸娘,“娘,以后咱家不能再每餐吃七分饱。”
“你们在长身体。”叶芸娘犹豫。
“班里许多同窗家里,都改吃两顿饭。还有的家里就吃一顿饭。”李盼说了班里一些同窗的情况。
“我边上的同桌。把家里的白米面都换成芋头和高粱面。还有一家,直接买的有玉米芯的玉米面。”李安跟着说道。
“咱家小菜记的腌菜快卖完了。百色姨姨的绣铺没有开。咱家一天三顿,顿顿吃的白米面。”李平最后总结。
“以后,晚上吃三分,早上和中午七分饱。”叶芸娘妥协。
“不行,早上和中午也三分饱。”李盼不同意。
“你们还小,身子饿坏了,是一辈子的大事。”叶芸娘不同意。
“早晚三分饱,中午五分饱。就这么定了。”蔡大妹走进堂屋,定下李家日后的伙食。
哄睡孩子们后,叶芸娘和蔡大妹商量把百色绣铺开起来。
小菜记要关门,他们要有一个对外的赚钱营生。
蔡大妹不同意,之前就赚不到钱才关门。现在开,更赚不到钱。
“只开半天,绣铺那些物品,一直放着易生虫。”今天李盼他们不说,叶芸娘也打算把百色绣铺重新开起来。
如此说,蔡大妹同意。
婆媳又商量着买一些掺杂玉米芯的玉米面。加了红薯秧子的红薯面。
买回来后,叶芸娘一半玉米面一半白面做了窝头。
蒸出来,叶芸娘和蔡大妹尝尝。
太拉嗓子了。
从没有吃过这么难吃的窝头。
在乡下时,每次收粮。李民都会留足家里女人们吃的米、面。
两人吃不下去,李盼和李安却吃的津津有味。
“娘,以后带去学堂的窝头,就做这种。”李盼要求。
“不行,你们还小。嗓子会拉坏的。”叶芸娘不同意,她想着这些她吃。孩子们还是吃白面馒头或者大米饭。
“娘,我就要吃这种窝头。”李盼和李安强烈要求,不然,他们午饭就不吃了。
“咱家有吃的,何必硬要和别人一样。”叶芸娘心疼两儿子,不舍得他们吃苦。
“你们俩不后悔?”蔡大妹开口询问。
“不后悔。”李盼和李安态度坚定。
“好。明天起,你们带去学堂的窝头都是这种。”蔡大妹拍板定下。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