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灵异恐怖>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 第63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6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3章话语之人类繁衍的意义63(2 / 2)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造物主智慧”与“丰饶约定”的意义,苏禾和陆稷一起策划了一场“种子智慧·丰饶之约”公益展。苏禾负责展示珍稀种子标本与古老农具——千年古稻种子、老式播种机、祖父的“耕读农谚集”,还将《诗篇》“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你的诚实存到万代”等句子,用麦秆编织成标语;陆稷则负责整理祖父的农耕日记、合作社的丰收照片,还搭建了一个“微型农田”,现场演示老品种作物的种植方法,让人们在种子奇观与农耕实践中,感受上帝的智慧与丰饶。

开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农民,有农业学者,有带着孩子的家长,还有不少对传统农耕与信仰感兴趣的人。大家围着种子标本驻足,听苏禾讲述每粒种子里的智慧;蹲在“微型农田”边观察,跟着陆稷学习播种技巧,脸上满是好奇与惊叹。

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农民,站在“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的麦秆标语前,红了眼眶:“我去年种的玉米全被冰雹砸了,当时觉得天塌了,甚至怀疑上帝是不是不管我们农民。今天看到这些老种子,听了‘旱年丰收’的故事,才明白——不是他不管,是我太急着要丰收,忘了他的智慧比我懂土地。今年我按农书里的方法种了耐旱的谷子,现在长势特别好,这就是他给的帮助。”

苏禾走到他身边,轻声:“我外婆常,农民的脚要踩在泥土里,心要放在他的信实里。《诗篇》‘你发出你的灵,它们便受造’,他的灵能让种子发芽,也能让我们在绝望中生出希望。我们得帮助,不是因为祷告求来了丰收,是因为倚靠他的名,我们有了面对顺逆的勇气——这才是最宝贵的‘丰饶’。”

陆稷拿着祖父的农耕日记走过来,翻开“旱年丰收”那一页:“你看我祖父的记录,当年大旱时,他也焦虑过,也怀疑过,但他始终没放弃按农书里的方法种地。上帝的智慧,从来不是突然的奇迹,是藏在‘按他的方法行’里——按他的节奏播种,按他的教导耕种,就算遇到灾害,也能在信实里遇见丰饶。”

中年农民点点头,伸手轻轻抚摸麦秆标语,像是在触摸一份久违的安心。苏禾看着他的背影,又看了看身边的陆稷,心里充满了感动。她知道,这场展览不只是为了展示种子与农书,更是为了见证一个真理——上帝用智慧创造万物,用信实立定大地,他的丰饶不是偶然的丰收,是信靠中的必然,他的帮助不是暂时的救济,是永远的同在。

展览过半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展柜前,盯着那本“耕读农谚集”久久不愿离开。她转头对陆稷:“这是我丈夫的笔迹!当年他和你祖父一起在村里推广老品种作物,‘要让地里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对造物主的信靠’。没想到今天还能看到这本农书……”

陆稷握住老人的手,眼眶湿润:“奶奶,祖父的日记里写过您丈夫的名字!他们,一起在旱年种豆类的日子,是这辈子最难忘的回忆。您丈夫的坚守与信仰,和这本农书一样,都是上帝智慧的见证。”

老人的泪水在农书的布封上,却带着幸福的笑意。苏禾看着这一幕,突然明白,“智慧丰饶之约”从来不是抽象的经文,是每一粒种子里的坚守,是每一本农书里的信靠,是上帝用智慧创造万物,也用信实将丰饶赐给倚靠他的人。

第四章繁衍与永恒的丰饶之约

一年后的秋分,苏禾和陆稷在“丰饶之境”博物馆的庭院里举行了婚礼。庭院里铺满了金黄的麦秆,摆放着用玉米、高粱编织的装饰,远处的“微型农田”里,老品种谷子已经成熟,沉甸甸的谷穗垂向地面,像是在为新人祝福。苏禾穿着洁白的婚纱,手里捧着一束用白色稻穗和黄色麦穗组成的花束,象征着种子的纯净与丰饶的希望;陆稷穿着笔挺的浅褐色西装,手里拿着祖父的“耕读农谚集”和那粒千年古稻种子,农书的扉页上,多了一行他们共同写下的字:“地会变,收成会变,惟你智慧与信实永不变。”

“苏禾,”陆稷握着苏禾的手,声音温柔而坚定,“第一次见你时,你在观察种子标本,眼里的光,比麦田的晨曦还明亮。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你对造物智慧的敬畏,对丰饶约定的信靠。《诗篇》‘你坚定了地,地就长存’,上帝用智慧坚定大地,用信实赐下丰饶,也用爱将我们连在一起——在种子的纹路里,在农书的批注中,在对‘信靠’的坚守里。”

他举起“耕读农谚集”,让在场的亲友都能看到扉页上的字句:“这本农书见证了祖父的信仰,也见证了我们的爱情。上帝创造种子,是为了让我们看见他的智慧;他立定丰饶约定,是为了让我们传递他的信实。我想和你一起,继续守护种子里的智慧,继续传递土地上的信实;我们会有孩子,教他们认识每粒种子的故事,教他们读《诗篇》的应许,教他们明白‘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造天地之耶和华的名’——人类繁衍的意义,不只是生命的延续,是让这份对造物智慧的敬畏、对永恒信实的倚靠,一代又一代,永远传承下去。”

苏禾看着陆稷真挚的眼睛,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她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粒千年古稻种子,轻声:“我愿意。我想和你一起,在博物馆里守护每一粒种子的见证,在田地里播撒每一份信实的希望,在岁月里诠释每一句经文的真理。我们的孩子会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是在种子的见证下相遇,是在丰饶的约定中相守;他们也会成为‘智慧丰饶之约’的传承者,让‘你所造的何其多,都是你用智慧造成的’的真理,永远留在人间,留在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种子里。”

婚后的日子里,苏禾和陆稷依然保持着对农业与信仰的热爱。他们在博物馆里开辟了一个“农艺师”角,放着缩版的农具、儿童版《诗篇》,还有陆稷制作的“种子成长日记”;每个周末,他们都会在这里举办“农耕课堂”,教孩子们播种、观察种子发芽,读《诗篇》里关于丰饶的句子,告诉他们“上帝用智慧造每一粒种子,也用智慧造每一个人——就像种子要在泥土里扎根才能结果,我们也要在他的信实里扎根,才能活出‘丰饶’的生命”。

几年后,他们有了一对可爱的儿女,男孩叫陆禾实,女孩叫陆稷恩——“禾实”是纪念庄稼的丰实,“稷恩”是传承土地的恩典。禾实刚学会走路,就喜欢跟着陆稷在“微型农田”里拔草,嘴里还念叨着“你的诚实存到万代”;稷恩则常常抱着苏禾的儿童版《诗篇》,在“农艺师”角给其他朋友读故事,要“让每个朋友都知道,我们得帮助,是在乎倚靠上帝的名”。

有一天,稷恩指着《诗篇》里“你使地面更换为新”的句子,对苏禾:“妈妈,春天的时候,土地会长出新的草和花,这就是上帝让地面更换为新对不对?就像爸爸的,就算冬天土地看起来光秃秃的,春天也会变新,因为他的信实永远在。”

苏禾抱起女儿,陆稷搂住他们,一家人站在庭院里,望着远处金黄的麦田。秋分的阳光洒在麦浪上,泛起金色的涟漪,像是上帝铺展开的丰饶画卷。苏禾知道,上帝用智慧创造种子,用信实立定大地,他的丰饶不会因灾害而消失,他的帮助不会因时间而减少。而她和陆稷,会带着这份“智慧丰饶之约”,将对造物智慧的敬畏、对永恒信实的倚靠,传递给孩子,传递给更多的人,让这份由造物主见证的永恒约定,如同土地上的庄稼般,一季又一季,永远丰饶,直至永恒。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