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去读读小说网>女生言情>穿成老鸨:我爆改怡红院> 第362章 民生书暖寒门心,议事区聚百姓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2章 民生书暖寒门心,议事区聚百姓智(1 / 2)

有个穿洗得发白旧长衫的少年,双手接过《科举民生参考》。

他的手指在“民生案例”的标题上反复摩挲,眼眶泛红:

“我家在渠南乡下,以前考策论总不知道写什么,只能硬背经义凑字数。”

“现在有了这个,终于能把家乡的旱情、农户的难处写进去了,这才是我真正想写的策论啊!”

乔章林忙着筹备寒门考场,从选址、调派监考官员到制定防舞弊章程,事事亲力亲为,却总抽出空回怡红院。

那日他刚走进书坊,就见几个寒门学子围着暖夏,捧着书追问“蓝星典故怎么自然融入策论”。

暖夏耐心地翻开书,指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批注,笑着:

“乔先生当年考会试时,就是把这句话融进青州赈灾的案例里,既扣住了民生主题,又显露出务实想法,才得了皇上的御批呢!”

乔章林站在回廊下,望着这一幕,心里忽然变得格外踏实。

他当初写《科举改良疏》时的忐忑、朝堂争论时的紧张,此刻都化作了暖流。

他要的从不是“科举改革者”的虚名,而是让每个像他这样出身的学子。

都能有机会靠真才实学走进朝堂,为百姓句公道话,为民生办件实在事。

暮色降临时,时念陪着乔章林走到怡红院外。

乔章林停下脚步,对着时念郑重拱手:

“念姐,若不是当年您的帮助……我恐怕连举人都中不了,更别站在朝堂上提什么科举改良了。”

时念笑着摆手,“这话你已经过很多次了。”

“我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你自己的功劳,我不过是给你搭了一把梯子。”

“是你自己敢往上走。”

时念目光望向远处灯火通明的盛京城墙。

城墙的内外都藏着无数权力博弈、朝堂纷争。

可此刻,却因一本本送出去的参考书、一个个充满期待的眼神,多了几分人间暖意。

“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

她:“是所有想让寒门有出路、想让科举回归公平的人,一起迈出的第一步。”

檐角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在青石板上。

映得《科举民生参考》封面上“寒门共勉”四个字格外清晰。

乔章林望着那些捧着书的学子,再次想起时念曾过的话:

“知识的海洋不该设门槛,更不该分出身”。

他此刻才真正明白,所谓科举改良,所谓知识平权,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它是寒门学子手里沉甸甸的书;

是怡红院众人日夜忙碌的身影;

是朝堂上那道“试点推行”的旨意;

更是每个普通人对公平这两个字的一点点坚守与努力。

夜风卷着槐树叶,轻轻在两人肩头,带着夏日的微燥,暖得人心头发烫。

怡红院春螺巷旧址的朱漆大门敞开着,檐角新挂的木牌格外惹眼。

“怡红民生议事区”七个大字是乔章林亲笔所书,笔锋遒劲有力。

木牌旁边还贴着张泛黄的公告,用粗墨写着:

【每周三、周六辰时开放,专议盛京民生事,凡百姓、学子、吏,皆可参与,无需报名,直言即可。】

时念站在回廊下,看着伙计们往院里搬石桌石凳。

短打的裤腿沾了些槐花瓣,他们却顾不上拍,只想着把桌椅摆得整齐些,让来议事的百姓坐得舒服。

这处旧址自怡红院搬去城西新场地后,本打算改成书坊仓库。

可上月科举试点时,见百姓们围着怡红院的伙计,七嘴八舌问“粮价怎么降”、“孩子读书去哪找门路”。

时念忽然想起蓝星“社区议事、民生共商”的理念。

与其让民生问题只停留在朝堂奏疏里,不如在民间设个“能话、能办事”的地方。

让百姓能把难处出来,把建议提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

“念姐,桌椅都摆好了!”

阿福扛着最后一张石凳过来:

“我还在院角搭了个凉棚,天热了百姓能躲躲太阳;”

“吴婶一会儿熬绿豆汤送过来,让大家解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去读读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