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终归保留了名字,不是被朱元璋叫成“明豆”,或者是“皇豆”。
两块地种的土豆,很快称重完成。
老朱那一亩地,产了六千一百多斤。
朱标这一亩地,产了六千九百斤。
知道里面肯定有许易坑他,输给朱标的朱元璋并未生气,又特意让起居注官记录下具体数字。
随后,朱元璋又给介绍起了一旁的水稻和番薯。
饱满的稻穗沉甸甸的,将青禾压弯了腰,起初过来时,很多官员都注意到了这点。
可土豆的产量实在太过夸张,故而众人注意力都落在土豆上。
当听到稻谷能亩产超十石,番薯也能亩产二三十石…
宋濂等老臣头脑一热,差点惊喜晕过去。
就像当初朱元璋听说人可以飞到月亮上,只因前所未见,才格外震撼。
水稻这么多的产量,完全可以养活大明子民。
大明百姓,真可以人人吃饱饭了?
“陛下,这稻谷真能产出十石谷粒?”
曾秉正神情艳艳,那衣袍下的双手因为激动,此刻不受控制在颤抖。
宋濂等人屏气凝神,仿佛凝聚了全身的力气,等待着一个明确的答案。
水稻种在水田里,土豆和番薯种在地里,两者并向而行,完全不冲突。
更为重要的是,几斤种子就能收获上千斤,不像土豆那样动辄需要上百斤种子。
两者并举…
五年之内…
百姓何愁腹中无食?又何至于流离转徙?
朱元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众大臣自己观看,那分割开来的两块田。
“诸位爱卿皆是国之栋梁,可曾辨出二者区别?”
区别?
众臣面面相觑,只要不是眼瞎都能看明白。
一块田的水稻挺拔有力,稻谷饱满,就像军纪严明的精锐军士,整整齐齐列在田中。
另一块田的水稻稀疏平常,稻谷也显得干瘪,且不少遭了一些虫害,部分甚至已经倒伏在田里。
后者就是大明水稻的现状——一亩田产出两石,已经算是好收成。
迎着诸位大臣疑惑的目光,朱元璋也不准备继续卖关子。
“种田犹如科举,同往需要先育才,而后验收其成。”
“统军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种田亦是如此。”
朱元璋驾轻就熟,向众臣一一分析“天地人”三法。
天,气候。
地,肥力。
人,人为干预。
又指着两块田以婚嫁为例,以汉代王充《论衡·讲瑞》一书中“龟故生龟,龙故生龙”八字为据,总结出优种、施肥的重要意义。
“我大明稻谷之所以养不活千万百姓,正因其种天生不耐旱,不耐虫病,甚至无法抵抗风浪。”
“生来就非天赋异禀,又无沃肥以待,如何能令其硕果累累?”
一席话令众臣无法反驳,甚至不少从底层提拔上来的臣子暗自点头。
宋朝引进“占城稻”,因其耐旱种于“民田之高仰者”(高地),此举确实提高了水稻产量,可见“种”好才能提高产量。
且选种之法、沤粪之法,古来有之。
虽然这些都是常理,可朱元璋另一层意思,却让一些大臣脸色顿感惊醒。
《齐民要术》记载“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意思是:通过选择优良牲畜繁殖。
古往今来,帝王与大臣都择貌美贤良之妻以育子嗣。
人和畜牲都这样,稻种难道就不行?
去读读小说网